第一千零八十九节 汉朝人太可怕了(3)(1 / 2)
“小心是大黄弩!”领头的呼揭贵族看着那数十个倒地惨嚎的倒霉蛋,吓得亡魂大冒。
大黄弩的威名,哪怕是远在金山的呼揭人也是如雷贯耳!
这种汉朝的可怕利器,就是死神的低语,就是不可名状的恐怖!
超远的射程,极具毁灭性的杀伤力和强大的贯穿动能,足以让每一个知晓它威名的匈奴人忌惮不已!
尤其是贵族!
在马邑之战前,汉匈数十年的大战中,超过八成的渠帅以上贵族军官,都是死在这种可怕的武器之下。
甚至曾经有单于庭的大当户,倒毙于汉朝大黄弩的猎杀之下。
那个大当户死的很惨!
整个脑袋都被弩箭削掉一半,可怕的动能甚至带着他的半边脑袋,飞出了数步之远!
从那以后,匈奴的高级贵族就再不敢在汉军阵列之前露面,总是处于严格的保护中。
但,即使如此。
依然有很多人中招。
只要一个疏忽被汉朝射手抓到,立刻就会招致致命的远程猎杀!
对匈奴人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恐怕就是这种顶尖的武器,制造复杂、使用困难,造价昂贵。
所以,整个汉室仅有不过数百柄。
而能使用大黄弩的大力士,也从来没有超过三百之数!
但是……
在此地,在这白雪皑皑的极北极东之地。
这汉朝的大黄弩射手怎么这么多?
仿佛好像汉朝人将全国的大黄弩射手都集中到了一起一般!
想到这里,那个呼揭贵族就脸色煞白,几乎想要掉头就跑。
开什么玩笑?!!!
汉朝的大黄弩射手,每一个都是国宝!每一个都是足可以一当十的猛将!
他们臂力发达,几乎人人都能做到扛举数百斤重的大鼎,一拳下去,能把人的脑浆迸裂!
曾经有匈奴骑兵围攻一个落单的汉朝大黄弩射手,结果那人只带着数十步卒,就杀死杀伤了上百骑兵,最后,匈奴人不得不派出射雕者与之对战。
结果,先后派出的三个射雕者,都被那个汉朝大黄弩射手杀死。
最后,没有办法,匈奴人只能撕破脸皮不要,发动了数百骑围攻,才将那个可怕的敌人磨死!
而从中箭者的数量判断,方才至少有四百名大黄弩射手在齐射!
四百个足可力拔千斤的大力士?
恐怕,他们光是站起来,将体型展示出来,就可以吓坏很多人了!
更别提,这些可怕的射手,一般情况下,是根本不会跟人肉搏的。
他们最喜欢的就是隔着数百步的距离,逐一点杀匈奴贵族。
任何冒头的贵族都会被射死!
想到这里,带队的呼揭贵族立刻就将自己头上戴着的贵族毡帽丢掉天知道,这个毡帽会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从而给汉朝射手提供线索?
而不止贵族们被吓坏了。
其他呼揭骑兵,也被吓傻了。
在这些呼揭骑兵看来,方才的打击,就跟天罚一般!
除了老天爷和鬼神,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力量,可以隔着一百五十多步取人性命?
但,就在他们疑神疑鬼,举步不前时。
神臂弓再次进行一次齐射。
这一次,由于呼揭人发呆的缘故,命中率提高了至少三成。
足足有一两百个呼揭人被射落下马。
“该死!!!”带队的呼揭贵族暴怒不已:“冲!冲过去,杀死这些卑鄙的汉朝人!”
他已经不敢在任由自己的军队停留在这个距离上了。
不然的话,汉朝的大黄弩射手,会一个一个的点杀。
虽然还不清楚,为何此地会有如此多的大黄弩射手。
但,直觉告诉他,假如再停留下去,恐怕,自己的军队连汉朝人的衣袖子都摸不到就要被一个个射死!
…………………………
在汉军阵中,当神臂弓射手们完成了第三次齐射后。
只听到一声声咔嚓的声音响起。
刀间一听,顿时脸色尴尬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神臂弓是试验品的缘故。
这些试验品,存在许多设计缺陷,其中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它的零件很容易在强大的拉力和压力下磨损。
要知道,为了将弩箭射出两百步,还能有杀伤力。
这种可怕的武器,最高可以做到像大黄弩那样,蓄力十石之多。
十石的力量,相当于千斤之力。
一般的零件,很容易就会在这样的力量下断裂。
好在,在设计之初,墨苑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刀间手里有大量的备用零件!
一般来说,只要弓弦不断,弓身不损,这些可怕的武器,就可以持续保持威慑。
只是,换零件总是需要时间的。
等神臂弓的射手们将自己的弩机损坏的零件拆卸下来,装上备用零件,重新组装起来时,呼揭骑兵也已经近在眼前了。
………………………
呼揭骑兵跟其他匈奴骑兵相比,他们的作战方式更野蛮!
这支可怕的野蛮骑兵,依旧保持了他们的祖先的原始作战方式。
因为没有马镫和马鞍,他们无法在马背上解放自己的双手。
而且,由于是跨骑在裸马之上,所以,哪怕即使是很轻微的冲击,都足以让骑手失去平衡,而从马背上掉落下来。
所以,呼揭骑兵一直以来,使得的就是最古老的骑兵战术:利用战马的高速,进行冲撞。
一旦撞开敌人的阵列,既下马与敌人白刃交战。
在几百年前,这种战术风靡全球。
亚历山大大帝和胜利王都使用过这个战术。
不过现在嘛……
“这些匈奴人疯了吗?”前排的虎贲卫屯垦团校尉喃喃自语两声:“他们这是在自杀!”
这种古老的骑兵战术,早在二十几年前,匈奴人就再也不敢在严正以待的汉军军阵面前使用。
因为,他们曾经用这个战术,在汉军面前吃过大亏。
太宗孝文皇帝二年,丞相颍阴懿候灌婴,率步骑八万两千人北上收复河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