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三年复辽(2 / 2)
而火箭更是奇多,每营两百辆装载着火箭的发射架,加起来有六百架。
崇祯问及火炮、火箭数量,赵岩如实回答,崇祯听到这个恐怖的数字,惊讶道:“难怪能一次就炸死两万多清寇。”
这个阅兵过程让崇祯看得热血沸腾,但显然没看过瘾,又对赵岩说道:“爱卿不如让登莱军演示一番火器,让朕看看火器之威。”
“陛下,火器声势甚大,必会惊扰百姓……”赵岩犹豫间,崇祯摆手说道:“无妨,就演示吧!”
见崇祯不容拒绝的语气,赵岩只好答应,指着侧面远处的空地说道:“陛下,那就射往那边如何?”
“好。”崇祯点头同意。
赵岩连忙让人传达命令。
“登州营,向右转。”
“一连向右转……”
“二连……”
随着命令层层下达,登莱军全体向转向,赵岩对崇祯说道:“陛下,我们上城墙观看,看得更清楚一些。”
“好。”崇祯兴奋道,“那便上城墙观看。”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上了城墙,看着城下的登莱军。城下的登莱军已经摆开阵仗,火炮、火箭等皆已就位,后面的炮手和火箭兵陆续点燃火把。
“开始。”赵岩对边上传令兵下令道,传令兵朝城下打出了一道旗语——火枪齐射!
三个步兵营的火枪手立刻小跑着移动到前阵,分三队,每队分两列,一列跪姿,一列站姿。
“第一排,预备……”指挥官大声呼喝道。
“射击!”
“砰砰……”
在城墙上的人们马上看到两千名火枪手,齐齐扣动扳机,枪口上冒出了一团亮光,然后硝烟弥漫。
“第二排……射击。”
“第三排……射击。”
一声声喝令,六千名火枪手流水线一般的将子弹源源不断的射出。
崇祯看得惊奇,赵岩在边上向他解释这样射击的好处,“我大明各路官军作战时,火铳只能发一次,不过登莱军采用新式自生铳,不仅射击速度快,雨天能够使用,而且分三队轮流射击,便可源源不断的攻击敌军,此次清寇便是这样被毙敌万余。”
“妙,妙。”崇祯有些迫不及待的对赵岩说道:“爱卿快演示一番其余火器。”
“臣遵旨。”赵岩心中微微一转,让传令兵打出发射火箭的旗语,命令一下,三个步兵营的火箭兵在辅兵的帮助下,点燃了发射架上的火箭。
二十公斤重的火箭,咻咻的往天上蹿,箭身上的哨响装置发出凄厉的声音,拽着橘红色的火焰划过天际。
只是给皇帝观看,并没有发射所有火箭,只是发射了一半,不过也有四千五百支,其声势可谓滔天。
天空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火箭,如飞蝗一般疾射而去,凄厉的哨响传遍京城,接这遍传来轰隆隆的爆炸声。
各路官军虽然也有装备火箭,并且有时一场大战下来发射十多万枚都很平常,但那种火箭很小,也没什么杀伤力,只能让人马受到惊吓罢了。
这和加重到二十公斤的格里斯火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硝烟弥漫间,草地燃烧起了熊熊火焰,被轰炸的那片地方很快化为一片火海,赵岩若无其事的笑道:“此乃臣带领工匠研发的新式火器,名为火神炮,可以打到一千五百步(一步两米左右)之外,爆炸后弹片横飞,毙敌之利器。引火之效更优,若用来打击建虏城池,必然可使其城烧成一片火海。”
和崇祯闹翻是肯定的,不过事先威慑一下显然是不个不错的主意。
崇祯的脸色果然微微变了变,不过并不是太明显,但却落在了赵岩的眼中,微笑道:“陛下,还有火炮未曾演示。”
“那便演示吧!”崇祯笑着点了点头。赵岩边上的传令兵马上打出旗语——火炮射击。
很快下面也打出一阵旗语,询问轰炸距离。
“一千米。”赵岩对传令兵说道,传令兵又打出一道旗语。
“目标正前方一千米,炮兵连就位。”
“目标正前方一千木,骑炮营就位……”
“预备……点火。”在指挥官的嘶吼中,炮兵点燃了火炮的引信。
“轰轰轰……”沉闷的炮响接连不断的响起,三个步兵营,加上骑炮营,共计八百门火炮,在这一刻齐齐开火。
八百门火炮一齐开火,其声势可想而知,大地被震得都微微摇晃,轰隆隆如同打雷一般的炮响连绵不绝。
硝烟已经将炮兵阵地淹没,但一颗颗大光球还在不断升空,然后轰击到一千米外的草地上。
那些大光球许多都在低空爆炸,形成绚丽的光点,草地却被肆虐得千疮百孔。
震耳欲聋的炮声,让许多大臣都捂住了耳朵,崇祯却不捂,站在城墙上静静的看着这壮丽的一幕。
八百门火炮接连不绝的进行轰炸,形成了源源不断的火力,轰炸了两轮,赵岩才让炮兵停止炮击。
温体仁的脸色微微有些苍白,炮击一停,马上对崇祯说道:“陛下,登莱军如此精锐,若调往辽东必能大败建虏。”
温体仁这么一说,其余大臣也是心领神会,纷纷进言道:“是极是极,登莱军火器如此犀利,陛下可择一名老将,调出一部分登莱军前往辽东,必能一扫颓势,重振国威。”
“众位爱卿以为,调多少合适?”崇祯沉吟着问道。
“辽东战局糜烂,少了自然不合适,起码需要三万人。”温体仁沉吟了片刻说道,好像深思熟虑了一番似的。
赵岩却在边上闷不作声的冷笑,想要分老子兵马?就是讲明不交又能如何?
“爱卿以为如何?”崇祯用商量的语气对赵岩问道。
“回陛下,登莱军上下将士是用来杀敌的,不是拿去送死的。”赵岩冷测测的说道。
“爱卿何出此言?”崇祯脸色微变问。
“我登莱健儿若到辽东,陛下可能保证粮草供应充足?”赵岩问道。
“自然可以。”崇祯不容置疑的回答道。
“陛下下拨饷银自然容易,不过陛下能保证饷银用至实处?”赵岩看着张凤翼冷笑道:“臣受抚三载,臣练兵饷银多为自筹,凡兵部下发军饷,皆是层层克扣,到臣之手不足半数,若非臣颇有家资,岂能练出如此兵马?若儿郎们到了辽东,军饷再层层克扣,又能剩下几何?登莱军将士之以精壮,全因粮饷充足之故,若是军饷遭污,必定甲解兵锈,人困马乏,到时以何相战?”
朱由检皱眉看向了张凤翼,此时朱由检早以得知,只是当时并未引起他的重视。
“污蔑,我兵部下发饷银,向来是有多少发多少,不曾克扣过一分一厘。”张凤翼脸部红心不跳的反驳道。
“那为何各路官军缺饷兵变不断?”赵岩问道,“若无缺饷,岂会有流贼之祸?”
“皆因武将贪鄙,流贼四起乃袁贼之祸。”张凤翼一口咬定。
“袁贼之祸是不错,不过尚书大人如此说来,鄙人也是贪鄙无比了,竟污了三十七万两饷银。”赵岩冷笑着说道。
陕西流贼之所以愈剿愈盛,全因陕西边军加入了流贼的队伍。如果是一群种地的农民怎么可能会打仗这种技术活。
而之所以陕西边军会加入劫掠,完全因为崇祯听信了袁崇焕的战略,把所有银子都投入到了辽东战场,导致陕西边军缺饷22个月,缺饷的边军只能以抢为生,最后愈演愈烈,陷入了一个不断恶姓循环的圈子,而辽东占据却也同样没有改善。
不等张凤翼反驳,赵岩就对崇祯说道:“陛下,若登莱军到了辽东,不但粮饷无从说起,辽东将领大多贪生怕死,战事一起,我登莱军必成孤军。一旦被围,上下将士唯死一途。”
“照你这般说法,那辽东就不必打了?”温体仁冷笑着问。
“温首辅言战,为何入阁以来,辽东全无胜迹?”赵岩反问道,“为何还闹出了孔有德叛军?”
“臣不过区区登莱总兵,便能练出四万强军,痛歼入寇建虏。朝廷财力、物力胜登莱几何?温首辅入阁以来怎不见练出强军?为何不见大胜?还不是朝中卖官鬻爵,克扣军饷,我之所见,天下官员本数靠买,小小吏部郎中即定出七千求词林、五千求科、三千求道,何其可笑,文官买官上任,必然十倍收刮,逼反良民,迫民为贼,再重金贿上,以求荣升。武将领兵,军饷被扣,又需贿兵部以求升任,饷银用于兵事者岂有半数?军户无饷只得劫掠百姓,杀官造反,流贼愈演愈烈,官兵愈战愈弱。试问臣何以放心将将士交给他们这群酒囊饭袋。”赵岩高声讽刺道,将百官都骂了进去。
七千求词林、五千求科、三千求道乃是譬如礼部郎中路迈定出的,只因为和大学士周廷儒的弟弟周正仪是儿女亲家。
“臣有事弹劾,赵岩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这时一个言官马上跳了出来,指着赵岩的鼻子对崇祯高声道。
“够了。”崇祯恼怒,满脸铁青的对那名言官呵斥道。就算是赵岩图谋不轨,此刻重兵陈于城外,火器如此犀利,京城恐难抵挡,岂能随便点明。
“拥兵自重?陛下,臣手中不过四万多兵马,大半又是乡兵,若是长期征调,登莱必然荒芜。若是陛下一定要分,臣只愿分与卢象升带领,卢象升领兵可与士兵同甘共苦,臣亦放心。然陛下可否先听臣之平辽之策?”赵岩欲擒故纵的满嘴跑着火车,要他分兵?门都没有,不过委婉一些也好,毕竟人家是皇帝。
“爱卿有何平辽之策?”崇祯正神问道。
“臣意重开东江,从海上进击辽东,从海上进击辽东其一可于山海关、锦州、松山官兵呼应,其二运兵运粮甚易。平辽之根本在于粮草、兵马,臣于登莱大兴屯垦,如今以初有起色,只需陛下调船匠二万与臣,不需陛下下拨一分一厘粮饷,便能三年复辽,十年平辽。”
“哄……”
赵岩此言一出,群臣哗然,互相之间议论纷纷。
“复辽?平辽?”崇祯皱眉问道。
“复辽乃攻复辽东诸城,登莱军火器犀利,此事甚易。然建虏以骑兵为主,擅长游走作战,因此攻复辽东全境并不代表辽东能够平靖,十年之内,臣必能屠尽其族。”
“陛下不可,复辽岂是这般容易,不可重蹈袁贼之祸啊!”一个官员突然扑了上来,跪在了崇祯脚下凄声喊道。
“陛下,袁贼岂能与赵将军相提并论。袁贼当年蛊惑圣上时,乃是要圣上全力复辽,辽饷天数与之,却不见丝毫成效,反让建虏打进关内,袁贼又避而不战,自是祸害。赵将军千里勤王,毙死建虏五万,岂能污其为贼?且赵将军不需朝廷半分钱粮,陛下何爱两万船匠?成即国之大幸,不成则与国无损。”吏部给事中出列向崇祯进言道。
崇祯点了点头,看向赵岩,问道:“赵爱卿,此言当真?”
“自是当真,臣于建虏有家仇在身,三年潜心练兵复仇,把握已是甚大。若陛下能调两万船匠赴登莱,即可成事。”赵岩说道。
“不成又如何?”温体仁这时突然问道。
“若三年不复辽东,我便归隐山野,不问兵事。”赵岩对温体仁冷哼了一声。
“好,赵爱卿即出此誓,朕便调两万船匠与你。”崇祯当即决定道,若能用两万船匠换来辽东,这买卖可谓划算之极,换不来也没有半点损失,可谓稳赚不赔的买卖。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赵岩心中大喜,想不到还真让他给匡到了两万船匠,只要这些船匠调到登莱,造船速度就能暴增数倍。
百官面面相觑,却也不再多说。
这的确是一个很划算的买卖,他们也找不到半点反对的理由。温体仁身为首辅,对崇祯的心理把握得再是明白不过。
赵岩大骂朝中官员,只会引起皇帝的好感,因为皇帝对百官本身就存在巨大的矛盾,崇祯也知道卖官鬻爵之事,不久前崇祯还问他是否用拈阄的方式选官,以杜绝卖官之风。
所谓拈阄,就是抓阄,皇帝亲自主持授官,在殿中供奉明太祖神位,让选中做官的人鱼贯进入,先在神位前跪拜,接着由后一人代前一人拈阄,阄上书明何州何县,一律即刻赴任,不准逃避。
这样的选官方式,可谓是千古奇谭,但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崇祯的无奈。不过此时崇祯还在考虑之中,不过抓阄之法十有八九是要施行。
由此,再行反对也是无用,甚至还会引起皇帝的反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