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本》(1 / 2)
《瑜伽菩萨戒本》,绍安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页,贰、修学宗要。
这一大科是讲到我们修学菩萨戒法的一个纲要,这当中分成两科:甲一、正明大乘两种根本。
我们修习大乘菩萨戒法要依止两个根本:第一个是菩提心,第二个是正知见。菩提心就是我们心中的愿力,我们内心当中虽然有很多的烦恼、种种的障碍,但是我们内心希望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其次,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正知见,我们对生命能够作正确的观察跟判断:这两个是整个大乘菩萨戒法所依止的根本。
讲到菩提心,这当中分两科:先说明丙一、明发心为趣入大乘之门,就是菩提心是趣入大乘功德的一个法门;现在我们讲丙二、示菩提心之修学方法,我们昨天也大致讲到,就是我们在修习菩提心之前要修习出离心。
出离心的修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思惟死殁无常,也就是我们在今生的生命当中,也可能因为过去的善业,使令我们今生现出一些可爱的果报出现,比如说你有一些恩爱的眷属、你有广大的财富,乃至于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等等,我们很可能就被这些可爱的果报障碍了──我们就不思出离、不想再进步了,我们觉得这样子就已经够好了、这就是我生命的归依处了。
但是我们应该思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就是你这个果报不是久住的,是可破坏的,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今生所有一些可爱的果报都要被破坏,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当我们失去了以后我们依止什么而住呢?就是我们应该思惟这个无常的道理,从现前的可爱果报当中解脱出来,看到无量的生命,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思惟无常来对治对今生对可爱果报的贪着。我们对三界的果报,不但是对今生贪着,我们还对来生有所期待,我们希望我们今生因为布施、持戒的因缘,来生得可爱的果报。
这个时候你应该思惟生死的过患。就是说我们今生可能会积集一些善业,这个善业是一种功德相,能够招感可乐的果报,这种善业我们有两个抉择:第一个、我们把这善业让它在三界得果报,这第一个抉择,你可能做一个大国王、或者做一个天人,享受殊胜的五欲快乐;第二个、我们把这个善业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把它回向到净土去。你有两个选择。假设我们今天把善业投资到三界的果报有什么过失呢?这个三界的果报它有三恶道的危机,「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我们今天选择在三界继续流转,我们就不可避免总有一生要堕落三恶道去,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虽然有善业,但是可也有一些罪业。
所以西藏的上师说:「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阿赖耶识,事实上都累积很多地狱的罪业,只是还没有去触动它、还没有让它得果报而已,所以我们经常要有一个会堕落到地狱的危机意识,我们就知道不应该对来生有所期待。透过无常的观察、透过对三恶道苦谛的观察,我们就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我们内心当中,从内心的深处真实的发起一种要出离三界的心情,而这个心情就是我们修大悲心的基础。
虽然我们对于三界的烦恼不能完全的断灭,但是可以使令我们对于三界果报的贪着变得淡薄一点、淡薄一点。当然只有这个出离的心,这种心还不是圆满的,因为这个心情的建立只是考虑到自身的安乐,所以我们修大乘法,你建立了出离心以后,你应该要进步、要往前进一步,就是修菩提心。
丙二、示菩提心之修学方法
丁一、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重因果法修学
戊一、修习利他之心
这个方法有两科,我们先看第一个方法,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重因果法修学:
阿底峡尊者是印度的一个大师,后来到西藏去,被西藏尊称为密教之父。阿底峡尊者所传的菩提心修法,是根据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讲到一些修菩提心的方法,阿底峡尊者根据这个方法揉合成七重因果。七重因果的法有两段,先看戊一、修习利他之心。这个菩提心的修学是以大悲心做基础,就是要有一个利益他人的心情。利他之心我们先看第一段
一、修平等舍心:
平等舍,我们先讲一个譬喻,譬如农夫要播种,他不能直接把种子播在地上,要先把不平的地整理整理,使令这个地变成松软平坦,这个地才能够播种,因为你如果不先整地就直接播种,有些地方可以播种、有些地方不能播种,就是你播种的量不能普遍。我们如果不修平等舍心直接修大悲心,我们对于某一类有情能够生慈悲,但是对于某一类有情不能生慈悲心,大悲心不能普遍,就不能称之为大,所以平等舍就是我们在修慈悲心之前,先把内心不平等的相貌弄平等。好,这以下我们看宗喀巴大师的偈颂:
恩怨中庸今虽现,思量各各无决定;
不应虚妄分爱憎,勤修舍心求加持。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所面对的众生境界有三大类:第一个是恩爱的眷属,我们看到一些过去结善因缘的眷属,我看到他很欢喜、他看到我也很欢喜,这是第一类;第二类是怨家,彼此看到对方都不欢喜;第三个是中庸,彼此都不认识,看到对方的时候,彼此的心情很平静,也没有欢喜、也没有不欢喜,就是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感觉。在整个生命当中,我们众生的境界有三种相貌:一个是亲属的境界、一个是怨家的境界、一个是中庸的境界。今虽现,在今生的生命当中是很明显的现在眼前。
我们对于这三种境界应该怎么思惟呢?思量各各无决定,这个是修平等舍的关键,思量各各无决定。所谓恩爱的眷属,他的体性也是不决定的,他没有自性,他之所以跟我保持好的关系,是有一定因缘的支持;假设这个因缘破坏了,那这个亲属可能随时变成怨家。反过来说,你们两个是怨家,但是这个体性也不决定,这也是建立在某一种因缘力量的支持而造成了一种怨家的气氛;假设这个因缘改变了,你们也可能会变成一个亲属。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亲属、怨家是这么的坚固不能改变,不是这样子,就是说所谓的亲属、所谓的怨家是一种因缘所生法,他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善意而改变的。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把这个观念先加以疏通,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就是说恩怨的境界是各各无决定,这个是会随顺因缘而作一些改变的。
所以「不应虚妄分爱憎,勤修舍心求加持。」所以我们不应该在暂时这种因缘法所建立的恩怨境界当中,产生一个坚固的爱跟憎。应该怎么办?应该勤修平等舍心,祈求三宝跟上师的加持。当然我们凡夫有情执,有情执时我们看到眼前的境界,就会马上对眼前的境界产生一种自性执──这件事情就是这样子,不能改变。这样子我们应该修平等舍心、修因缘观,就是眼前的境界他所扮演的角色,虽然暂时是个怨家,但是这个角色的安立是某一种因缘之下成立的,只要我们试图去改变这种恶因缘,让这个恶因缘的力量消失,这个怨家就能够变成亲属。我们在内心当中,先把这种不平等心弄平等,这个是我们在修大悲心的一个基础──修平等舍。
二、修悦意之心
这个就是正式修大悲心了。悦意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应该对一切众生生起珍重爱惜之心、珍重爱惜之心。我们人跟人之间会发生冲突、彼此互相伤害,就是我们人跟人之间感到很陌生。就是说我觉得「你跟我没有关系,我跟你也没有关系,彼此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你是一个独立的自体、我也是一个独立的自体,那么人跟人之间是建立在一种彼此非常陌生的因缘之下,只要有一点碰撞,就很容易产生对立、产生互相的伤害。因为我们跟众生之间没有建立一种殊胜的、亲密的关系,我们很难对众生产生宽恕跟包容。比如说今天,我们亲爱的人对我们有一点小小的磨擦,我们很容易宽恕对方。
所以在修大悲心之前,我们一定要观察众生跟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一定要建立一个密切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叫做珍重爱惜的心,这叫做「悦意之心」。这当中有三段,先看
(一)、知母
我们看宗大师的偈颂:
生死流转无其始,入胎受生亦无初;
故知有情皆是母,愿生斯见求加持。
一切众生跟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就是「知母」,一切众生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怎么知道呢?以下宗大师教导我们怎么观察,说是生死流转无其始,就是说事实上我们经历了很多次的生死,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今天有志于行菩萨道,你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观开阔,你一定要看到无量的生命,你才能够做出一些超然、伟大的佛教事业,就是你不认为你的生命只有今生,所以你能够把今生的得失看得很淡泊,就是你看到无量生命,今生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这样的观察思惟就很重要。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有前生,当然不能从外在的物质去判断,你冷静的观察你内心的变化,你就知道有前生。就是说我们内心的相貌有各式各样,有善的相貌、有恶的相貌。有些人喜欢布施、有些人喜欢持戒,这种善恶功能的相貌不是自然产生的,是你经常去持戒,你今天持这条戒、明天也持这条戒,时间久了以后,你很任运的就持这条戒,你内心对持这条戒的功能就特别强大。
所以我们的内心是由业力的熏习而产生,不管是善的功能或恶的功能。比如说你这个人瞋心很重,你经常发脾气,发久了以后你那个瞋心就很大。所以我们内心的功能,是由数数造作的业力熏习而成。我们现在的心是由去年的心熏习而成,去年的心又是去年的心熏习而成,如此往前推的时候会有一个问题: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刚从母胎出来的时候的那个心,那个心也是有差别。比如有些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相貌是寂静、有些人的心好动,有些人喜欢哭、有些人喜欢笑,相由心生。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的心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试问:这个心是由业力的熏习,表示他出生之前就有这种差别的功能,一定是有一个前一期生命的数数造作,才创造这个刚出生小孩子心的相貌。
所以古德说: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父母未生之前你一定有一个生命,否则你不可能刚出生的时候就有这种功能,有这么多差别的功能。如果我们只有今生,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所有的心应该从零开始。但是不是这样子?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各式各样,当然今生的造作会加强它的力量。所以我们从一个初生儿内心当中的差别相貌,我们肯定一定有前一个生命的造作,才创造这个初生儿心的差别,所以我们相信一定有前生。既然有前生,也自然就知前生还有前生,就有无量的生命。
换句话说,生死流转无其始,我们在三界流转不是今生才开始,有无量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的产生,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入胎受生。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有情生命的成就,一定要有一个母亲的生育跟照顾,所以说「故知有情皆是母,愿生斯见求加持」。我们每一个生命的产生都有一个母亲,所以在无量劫的流转当中,每一个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我们产生这样的知见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也请求三宝跟上师的加持,来建立这样一种清净的正见。
在古德的开示当中,修大悲心知母是最重要的,你真的能够跳脱今生的因缘。今生他跟我看起来「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但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今生,今生在无量的时空当中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因缘而已。我们看到的,虽然今天他不是我的母亲,他是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但是在无量的生命当中,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这个跟我的关系密切。再看
(二)、念恩
今生爱我母为最,众母爱护亦如是;
思此厚恩未能报,忆念母恩求加持。
这个地方就是要忆念母恩。在我们的今生当中,我们接触过很多很多的人,在所有的人当中,最爱护我的、对我牺牲奉献最多的就是我的母亲。我们从小出生的时候,我们不能自己照顾自己,我们的饮食、各式各样的生活要靠母亲的照顾,由于母亲多少天的熬夜,才使令我们能够长大。所以说众母爱护亦如是,在一切有情当中,母亲对我的恩惠是最多的,众母爱护亦如是,无量的有情过去扮演我母亲角色的时候,他对我的爱护就像今生母亲对我的爱护是一样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只蚂蚁,当然凡夫的情见,看到蚂蚁没有任何感觉──它是蚂蚁,我是我,你是你,你是不是离苦得乐跟我没关系了,我自己要离苦得乐。但是我们这样思惟是非常狭隘的,就是说众母爱护亦如是,就是说这只蚂蚁它过去曾经扮演我母亲的时候,她对我的恩惠就像今生的母亲一样,虽然她今生不是我的母亲,但是她过去对我的恩惠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所以这只蚂蚁对我有母亲的这种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