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妃(2 / 2)
她的面容在我眼前放大。
我没有闻到极重的檀香,反而是一种冷肃的潮气。
淑妃的指尖划过我的下颌,搓了搓。
“不是易容,也没生病,你怕不是被夺舍了。”
我抬眼,面色如常,连呼吸都平稳,一丝异样也无。
“淑妃娘娘说笑了。”
淑妃眼神鹰隼般犀利,带着沉沉的压迫感,她呵笑一声。
“本宫当年问你所求为何,你说要安稳一生,喜乐顺遂,如今不到十年,你求的就变了个彻底?”
我点了点头。
“娘娘,人心难测,变换无常,您应该知道的仔细。”
“殿下慎言!”
萼梧侍候在淑妃身侧,脸上已然消了笑容,神情肃杀,紧盯着我,比起面对卫颉还要厌恶那么几分。
淑妃抬手止了萼梧的话,仔细端详着我,突然笑笑,拍了拍手。
“书院当真养人。离宫不过几时,嘴快不说,连心思也多了几分。”
虽然话显得刺人,但我敏锐地发现淑妃的态度稍有和缓。
她只带了萼梧,起身走回内室。
“随我来。”
我落后萼梧两步,走进淑妃的寝殿。
作为大卫国中唯一能与皇后共治后宫的嫔妃,淑妃的住所素雅到简朴。
璎珞珠串,瓷瓶铜镜,都灰败地仿佛无人使用。
倒是符合书中淑妃不求外物,一心向佛的性格。
所以唯一亮眼的是佛堂。
手持净瓶的菩萨前供奉的瓜果沁着水珠,燃的香已经厚厚积了半坛。
檀香如同丝线,把整个宫殿缠的密不透风。
淑妃捻了一支香,点在坛中,却并不祈祷。
她只是注视着菩萨宽和的眉眼,平静到冷漠。
萼梧默不作声地关好房门,转身离开。
这是要密谈的意味。
我端详着淑妃,揣测出大半的人生经历,又觉得违和。
传闻淑妃自小多病,四处求医,极少见人。
萧家世代恪守边疆,可族中人丁凋零,氏族便也逐渐没落。
人们熟知萧家,还是淑妃的孪生兄长——那个卫王还是皇子时最亲近的陪读、在战场上屡立奇功的萧小将军,萧淙温。
关于淑妃,便只有性情温软,与卫王琴瑟和鸣这样似假还真的消息,又说淑妃梦有所感,神有所念,所以立佛常拜,再不入红尘。
——不论哪样,都与面前的淑妃对不上。
捻上我面颊的手指虽然柔软,但覆着一层薄茧。
皇后娘娘的手青葱玉指,露软纤纤,即使是目视也能看出尊贵和不沾春水。
淑妃的手,绝不是一个柔弱的娇小姐的手。
她习武,呼吸匀称,目光熠熠,心神坚定。比起皇后,淑妃的腰略粗,即使宫装繁复,也能看出她腰杆笔直,不怒自威。
想来淑妃也曾是快意恩仇、鲜衣怒马的少年人。
世家对女子严苛,淑妃与萧淙温一母同胞,多有相像,借兄长身份男装示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画本子无非这些故事,一个武将世家出身的小姐,在严苛的世道中借兄长身份出街游玩,和兄长侍奉的皇子误打误撞后相知、相爱但却难得一心相守。
天下人各有各的幸运,而不幸总是会有其相似之处。
佛堂布置的再精致,那蒲团崭新,连跪的痕迹都没有,流苏泛黄,却依旧暄软。
若只这一点也没甚异常,可淑妃身上的香气,比起萼梧还要淡上几分。
常年礼佛,衣物总会染上味道,况且淑妃节俭,穿着皆为旧衣。
最主要的还是淑妃的眼神。
新发于硎,边霜凛凛。
她拜的又不是斗战胜佛,如何能有似刀如剑的杀意和那般敏锐的直觉。
不温软、不体弱、不拜佛,自然也不是对尘世全无留恋。
花嫣在去看望旧友时还心有忧虑,她一方面念着受淑妃娘娘点拨才得以出宫脱离苦海,一方面又害怕淑妃要挟她说出我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