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秦王求援(2 / 2)
突厥在他的统治下,开始入侵中原,现在乌图部几乎已分崩离析,突厥内部没有了牵制,最多两三年后,中原之北又将出现一个强大的突厥势力。
历史虽然因为乌图部的崛起拐了一个小弯,但它并没有改变大方向,在草原那种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之下,总是不断有新的游牧民族崛起。
从眼下草原局势来看,突厥的再一次崛起已是必然,突厥的崛起,首先对隋朝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想到这,杨元庆缓缓对魏征道:“你回去告诉紫微阁,我们要尽快扶植乌图余部壮大,同时要禁止民间贸易,绝不允许任何一点战略物资流入突厥。”
。。。。。。。
魏征离去了,杨元庆站在沙盘前沉思不语,尽管魏征没有明说,但他的到来就说明紫微阁内部开始对这次中原之战有了分歧。
也说明隋朝内部开始出现了厌战的情绪,而且这种反对之声应该相当激烈,才会导致魏征南下。
这时,谢思礼在他身旁道:“殿下应该理解朝廷的难处,现在河北那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朝廷安抚灾民,恢复生产,已经投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殿下又要把中原这个烂摊子收回去,更增加了朝廷的负担,很多大臣有抵触情绪也是可以理解。”
杨元庆微微一叹,“我能理解他们的不满情绪,但有些事情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要想夺天下,中原就是一个绕不去的坎。”
说到这,他忍不住冷笑一声,“我明白有些大臣的想法,他们是希望让唐朝占领中原,让唐朝去费钱费力,恢复中原的生机,我们再来接手,可世间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旦唐朝占领中原,再想从唐朝手中夺取,几乎是不现实了,那时唐朝就更加强大,我们就就根本不能和其争锋了。”
“那殿下能否加快进攻,尽早结束中原之战,以平息朝廷的一些非议?”
杨元庆摇了摇头,“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之所以迟迟不进攻,是因为我需要时间做一些事情。”
“殿下指的是。。。。。”谢思礼若有所悟道。
杨元庆负手淡淡一笑,“长安已经有好戏开幕了。”
。。。。。。。
长安城,和隋朝一样,唐王朝内部对这次中原大战也开始有了争议,西线唐军夺取洛阳城失败,被迫撤到弘农郡,而东线唐军在尉氏被击败的消息也传到了长安。
战局的不利使朝廷中的不满之声愈加高调,尤其以太子李建成为首,强烈批评秦王在战局中的不利表现。
武德殿御书房内,宇文士及又一次奉秦王之命前来劝说李渊,这两天李渊的情绪着实比较低沉,前线的不利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他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
他错判了形势,对王世充的实力估计不足,而致使攻打洛阳的唐军兵力偏少,在攻打洛阳之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最后唐军被迫撤离洛阳。
另一方面,他也过于乐观,认为中原势在必得,命李孝恭出兵抢占中原,就在这个重大决策上他犯下了错误,如果当时是命令李孝恭支援洛阳,和秦王军队合二为一,那么洛阳早就拿下,也不会有今天的被动局面。
“陛下,秦王的意思是撤军回关中,以保持实力,下一次我们可以再次攻打洛阳,吸取这一次的教训,一定会成功。”
李渊叹了口气,“朕也明白他的难处,只是我们一旦撤军,隋军就会占领中原,再想图之,就难上加难了。”
他背着手走了几步,又道:“事实上,我们在西线和隋军还一战未打,而且兵力还略占优势,就这么因恐惧而撤退,这无论对朝廷,还是对国人都有点无法交代,朕还是希望秦王能再努力一下,能够击败杨元庆,保住弘农以南各郡。”
李渊的话语说得很委婉,宇文士及听懂了,其实圣上就是不同意秦王撤军,希望秦王能够击败杨元庆,宇文士及心中暗暗叹息一声,圣上的态度在秦王的意料之中。
既然圣上不肯撤军,宇文士及只能退而求其次,“陛下,如果退军实在有困难,那能不能适当增兵,秦王希望能够出兵两万或者三万,从潼关出兵,从西面对杨元庆军队施加压力,这样我们取胜的把握就更多了一分。”
“这个。。。。。”
关中的兵力并不多,还要再增兵,李渊就有些为难了,半晌道:“增兵之事让朕再考虑一下吧!”
。。。。。。。{宜搜小说www.ysxiaoshuo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