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抚戒刺吓二策行(1 / 2)
荀成问道:“哪两策?”
陈登答道:“一则抚戒,二则刺吓。”
“愿闻其详。”
“泰山诸校尉,脾性不一,或有怨不服者,亦必有不敢作乱的,将军可分而召之,亲自观看他们不同的情态,抚其顺从,而戒备其不服者,此为抚戒。多遣干吏,深入沿海,时刻关注盐豪动向,倘侦知到有欲生乱者,即以雷霆之势,立将之剿杀,以吓余辈,此为刺吓。”
荀成说道:“君此二策皆佳,我即按而行之。”沉吟了下,又道,“阳都距开阳最近,孙仲台又是泰山诸营中兵势仅次於臧宣高的,我今便遣吏去阳都,邀他来开阳相见。”
“将军欲以何由邀他来见?”
无缘无故地叫孙观来开阳,必会引起他的疑惑和提防,如使他因此生疑,反倒不美。
“后天是上巳日,我就以此为由邀他来见。”
上巳日,便是后世的上巳节。后世的上巳节是每年的三月初三,但现下还没有对日期做出如此确定的规定,而是以每年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日”。这是一个通过洗浴来驱逐疾病的节日,春季天气转暖,是疾病和瘟疫多发之时,是以,至迟自战国时起便有了这样一个风俗,延传至今,早已是一个全民参与的重大礼仪、节日活动。
在这一天,百姓们通常会成群结队地去临近的河中沐浴,因为沐浴之地距住所不会太近,沐浴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人们大多会带上食物,进行野外午餐,并将携带的某些食物投入水中,祭祀神灵。普通的黔首只是野餐一食,有钱的人家则会利用这一机会,在野外搭起精美的帷幔,备下美酒佳肴,邀请众多的宾客,举行别致的郊外宴会。
总而言之,上巳出沐、饮宴河边的习俗,从京都到地方,从权贵到黔首,尽皆如此。
开阳临着沂水,完全可以用“沐於沂,畅饮水滨,以度上巳”为借口,把孙观从阳都请过来。
高堂隆听到这里,说道:“我与孙校尉虽非同县,然他县与我县相距不远,早些年,我与他有过相见,也算是旧识了,待他来到开阳,我可从将军左右,与他再见上一见。”
荀成点头说道:“君与仲台旧识,自是理当再见。”对陈登说道,“上巳时,君如无事,可与我和高堂君一道,共会孙仲台。”
陈登笑道:“明将军相邀,敢不从命?”
与荀成定下了上巳日邀孙观来开阳之事,又与荀成、高堂隆两人细细商议了该如何遣派细作潜入沿海之事,议完了这两事,陈登告辞出帐,回城而去。
陈登离开后,高堂隆笑对荀成说道:“隆来开阳前,闻州府吏云:‘陈/元龙骄而自矜’。到了开阳,隆与陈府君见面虽少,颇觉意气相投,乃知流言之不可信也。”
高堂隆虽是刚为荀贞征辟,但初来便获大任,被超擢为从事之职,掌督泰山之重,州府吏皆知只要他能把这个差使办好,日后的前程必是繁花似锦,所以他到州府的当晚,已有好几个人登门拜访,因知他将去开阳,就告诉他了一些州中有关陈登的风评。
荀成说道:“碌碌子焉知元龙豪气。”又道,“陈君明谋远见,孙观如应邀来,正可借陈君之能,辨其忠奸。”
陈登到了城中府内,已是入夜。
小吏过来禀报:“明府,今天县内外皆无事,唯有数辆州车由北还,过境南下,向州府去了。”
“知道了,你下去罢。”
小吏恭谨退下。
为了隔绝泰山诸营与泰山郡的联系,陈登到任不久,即传檄缯国、临沂、阳都、东安、东莞和开阳这几个与泰山郡接壤的县邑,命令各县的令长分别遣派得力吏卒,日夜巡察本县,如有发现亡命、轻侠、恶少年或形迹可疑之人在境内出没,立即逮捕讯问。
这道檄令从传下到现在,总共也才半个来月,而各县上报的逮捕总数,已有近百人之多,经过讯问,是泰山“亡命”、恶少年的,占了泰半之多,问其入境目的,皆是要去投泰山军,剩下那些不是泰山郡人的,也多半是在外地犯下了案子,为了逃罪,目的亦是去投泰山兵。
半个月近百人,一个月就是两百人,一年下来就有两千多人,这可以说是泰山军的一个主要兵源来处了,而今被陈登截断。现下为时尚短,泰山诸校尉尚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等他们反应过来,想来定是会有不少人痛骂陈登,不过,陈登对此,当然是丝毫也会不在乎。
因了开阳是郡府所在,故此,开阳县内外的巡察,不但要报给县令,还要报给陈登。
听那小吏报说今天有数辆州车从北返还,陈登心道:“必是主上遣出辟召贤士的州使回来了,却不知这次又给主上带回了哪位贤能?”又心道,“主上英武善战,又重文教,掌州以来,方才旬月,不分州内州外,已是接连召辟了多位文、武材士。徐州之兴,在於今乎!”
君主积极向上,有抱负的臣属也就充满干劲。
陈登略吃了点饭食,虽是忙了一天,却是半点不知道累,亲自动手,把堆积在墙边的案牍文簿搬过来,放到案边,借着通亮的烛火,又精神抖擞地处理起了郡务。
荀成遣吏送信,邀孙观来开阳,孙观应邀而至,於上巳之日和荀成等共饮於沂水河畔。
陈登、高堂隆作陪。
席上,陈登观看孙观情态,高堂隆与孙观忆叙旧时。待到席终,孙观回阳都,送他走后,两人俱对荀成说道:“孙仲台神思不属,数有踯躅态,此中必有玄虚,明将军可细察之。”
荀成因而一边严密关注阳都的泰山兵动静,一边不动声色地继续分召昌豨等人见面,或由高堂隆亲去泰山军的驻地与泰山诸校尉相见。
同时,荀成给荀贞写信,述说陈登和高堂隆对孙观以及泰山兵的分析和他自己对此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