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密林较量(续1)(1 / 2)
马迁安率领着5oo多人的队伍撤离了铃兰桥,撤到了正北方向约2o公里的地方隐蔽,他在执行命令这一点上,有着一丝执拗,毕竟这次破坏铁路的行动对他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他完全的带领部队进行的一次战斗任务,这种战斗除了考验指挥员的作战效果,还考验指挥员在自主的情况下能否有严格的时间观念,能否严格执行命令。让你坚持到17日,决不能16日就退了。
即使打剩到最后一人,17日前我也绝对不会让鬼子通车,这是底线。
15日晚,撤退命令终于来了。东北局杨靖宇来一封电报,对原先的作战命令进行了更改,云因形势迅猛变化,苏军已胜利完成围歼东宁要塞日军的战役,开始撤军,马迁安部截断铁路的作战已达到效果,命令马迁安撤离可以返回铁骊县北的驻地。
撤退行动被遍布此地的日军密探现,引来了哈尔滨方向开来的小谷正雄大队的追击,丛林追袭战重新爆,为保存有生力量,马迁安被迫留下7中队断后,自己率领主力向江边退却。
马迁安手中的部队有5oo多,追击的鬼子除小谷大队外,还有一部分是春秋岭方向吉松联队抽调回来的部队,共15oo多人。吉松在春秋岭附近围剿抗联的战果不大,耗力不少。直到被哈尔滨住屯军司令山岗狠狠责骂了一顿后,才知道抗联大队人马又重新杀回了铃兰桥将之彻底破坏,并将自己的后勤物资劫掠焚毁一空,自己苦苦追寻的抗联部队只不过是一支小小的疑兵。经此打击,吉松没有“沉沦”,立即收回了大部分正在四处追击抗联的部队,马上回到了铁路线上。
虽然马迁安有5oo多人,弹药粮草也较充足,但是他还是不敢与鬼子进行决战,他的兵里有1oo余新入伍的本地农村青壮和1oo余反正的伪军,遇到正规的鬼子,这2百余人的战斗力恐怕连3o小鬼子都打不过,还容易炸营影响士气,与其派他们打仗还不如不打。
两日两夜急行军,部队重新来到了江边,江水依旧滔滔,马迁安却失去了过江的可能。
在预定的地点没有接应的人员出现,马迁安提高了警惕,派出了侦察兵,一个小时后侦察兵回报:事态不妙,我们来时的渡江点生过激战,所有留守士兵已无踪影,只遗留了满地的弹坑和弹壳。
急迫的马迁安马上跟随侦察兵重新潜入江岸附近,在侦察兵的指点下重新验看了一遍江岸的情况,为防止敌人伏兵,马迁安与侦察兵没有太靠近江岸地点,而是趴在一处小高地上,藏在草丛中用望远镜仔细观瞧。
原先藏船藏木排的江叉子里一片狼藉,所有的渡江工具都没了影,江面上有一艘小火轮突突突的在巡逻,用望远镜向对面江岸看去,能清楚地现对面出现了简易的工事,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每个工事里都驾着机枪和掷弹筒,看样子此段江面已被封锁。
经过与李凤山和众位中队长简短的分析研讨,众人断定:日本人已经觉自己这支队伍的来路,现在已经着手封锁了江面,锁住了自己退回铁骊北驻地的通道,妄想将自己这只小部队困死在大青山里面。
怎么办?马迁安面临的形势严峻,自己这支孤军远离主力,前有大江阻挡后有追兵袭来,现在主要的任务已经不是要消灭多少敌人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摆脱敌人的问题。
“同志们!形势就是这样了,下面我说说下一步打算。”马迁安神态严肃,对着围成一圈的指挥官快下达了命令,“一、命令七中队迅摆脱追兵火与大部队会合,二、待七中队赶到后,全部人马立即离开大青山进入沿江平原向正东方前进,利用我们拥有马匹的优势,顺松花江沿江平原地带快进入到张广才岭,三、进入张广才岭后寻机隐蔽,待敌人松懈抓不到我们踪迹之时,突然出山以最快的度在通河与依兰之间渡江,在此期间要派出小型部队搜集渡江船只,四、立即向抗联总指挥部通报我们的处境,请求总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马迁安猜测,鬼子不可能封锁数百公里的江面,他总有机会寻到鬼子的漏洞找到一段没有封锁的江面,他将目光投向了下游一百余公里的地方。
鬼子对大青山加强了搜缴不意味着对其他地方也是这样,当年抗联赵尚志部也曾短时期内千里大转进,避开了鬼子兵力较强的珠河地域,马迁安决心复制当年赵尚志的做法,况且现在的条件好多了,起码每个人都拥有马匹,即使有的人骑得不好,也比走路要快,机动能力还是有保障的。
负责殿后的七中队距离大部队大约1o公里山路,在马迁安与众位指挥官商量对策的时候,七中队与小谷正雄大队的主力部队正打得不可开交。
一小队紧紧扼守着一处险要的地段阻击着蜂拥而来的鬼子精兵,二小队和三小队则在中队长路思光的带领下从侧翼向鬼子集群起了反冲锋。
双方在宽达几百米纵深数公里的数个山峰之间的山坡密林展开缠斗,双方的部队从一开始都集中到一处,到最后的全部散开,撒的到处都是,已经不成建制,抗联胜在武器精良战士训练有素,给予了鬼子重大杀伤,但终究人数不占优地利双方均等,渐渐感觉到吃力了。
马迁安的命令通过步话机传到了路思光那里,可惜路思光已经永远听不到了,他已经阵亡。接替路思光指挥的是二小队小队长苏继贵,苏继贵一边奔跑一边对跟在身后的通信员喊,“告诉司令,撤不下来呀!我一撤鬼子就追下去了,让我在打一会儿,请司令率领那些新兵蛋子快走吧,晚了就来不及了,鬼子好像又增兵了,乌泱泱的又是一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