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常务副主任杨文学(1 / 2)
昌明电子有限公司的审批被一路开了绿灯,短短时间,流程已经走到向计经委商务部门提交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协议合同章程、董事会名单以及各种相关部门的批复文件。
“特事特办”,这是中央主要领导下了批示的,是以效率之高令人瞠目结舌。
在董事会名单中,中方委派了三名代表,当然,和运营职务不同,在外资控股的合资企业董事会中,中方董事基本就是个摆设,甚至,是某种荣誉称号,便是二三十年后,也是这般。
在工商局刚刚核发营业执照、公安刻了公章,税务局、财政局、外汇管理部门都给予注册之后,陆铮便被任命为了昌明电子公司党委书记,这正是公司未动,组织先行。
此时陆铮已经在计经委工作了小半个月。
陆铮兼任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分管外资处、招商办、财政金融处、稽查处工作,具体工作便是抓好乌山市内的出口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商业网点建设等项目的上报和落实工作;积极做好利用外资工作,尤其是外国政府贷款;负责对列入重大项目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稽察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拓展招商领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同时陆铮负责对兄弟省市援助工作,联系各省市驻乌山办事处。
现今计经委系统极为庞大,如物价局、审计局、农林水利局等刚刚成型,尚在计经委的大框架下开展工作,至于后来分割出去的能源管理部门、商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等现今全在计经委的权责范围。
陆铮这个副主任,自然也便分管了好大的一摊儿。
计经委主任由市委副书记马华兼任,主持计经委日常工作的则是常务副主任、市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文学。
今年五十出头的杨文学,虽然是副主任,但得益于计经委的权柄,在乌山部委局办的负责人中,他自也是排的上号的人物。
现在,陆铮便在杨文学的办公室,沟通招商引资工作。
陆铮新官上任,却没有开始点火,或许,很令杨文学惊奇吧,毕竟,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这位年轻的副主任,可不是省油的灯,也不是能闲住的主儿,最喜欢折腾些新鲜名目,好像不鼓捣出点动静他就不叫陆杠头。
秃头,戴黑框眼镜,白白净净的中年干部,保养的气色很好,这是杨文学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
而陆铮在前世接触的这类形象,通常都不好惹,阴险、深沉,吃人不吐骨头。
杨文学此时挂着招牌似的微笑,问陆铮:“来了也半个多月了?对委里的工作也该有具体的看法了吧?你是基层上来的,眼界比我们宽,如果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一定要指出来,咱们共同提高嘛!”
陆铮品着茶,笑了笑,“暂时没什么想法,我还处于熟悉工作的阶段吧,有什么新想法的话,一定和主任沟通。而且我琢磨着,咱们招商引资工作,不能急,昌明公司这张牌,咱们要酝酿的够火候才打出去,最起码等德国人资金啊、厂房啊、生产线啊有那么点眉目了,咱这时就可以规划好怎么宣传,怎么利用这张牌引入更多的外资。现在头脑发热,仓促上阵,结果人家有意投资的来了一看,还一片荒地呢,反而会给外界造成不良影响。”
杨文学微微点头,心里一哂,没想法?看来想法挺多的嘛。
品了口茶,杨文学突然叹口气,说:“陆铮啊,我有点对不住你啊。你刚刚来,本来,我是应该从各方面关心你,帮你解决问题的,可是你知道,咱们委里部门太多,摊子太大。就说用车吧,按理你管招商引资,肯定要给配台车的,可咱委里什么条件你该看出来了,党组班子十六名成员,配车就那么几辆,我这琢磨了半天,也调配不开。”说着,就叹口气。
陆铮笑笑,说:“没事,我自己有车。”
杨文学摆了摆手:“那不同嘛,咱不能公车私用,可私车公用也不好。”
陆铮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便喝茶水,没吱声。
杨文学叹息了几声,好像突然省起似的,问:“昨天是不是市委下文,由你兼昌明公司的党委书记?”
陆铮点了点头。
杨文学若有所思,想了想,说:“你觉得,德国人,能不能赞助咱委里几台车?暂时借用也好,等以后财政宽松了,再还给他们。”
陆铮恍然,绕了个大圈,原来是盯上这块大肥肉了。
政府招商引资,有个通病,二三十年从来没改过,引入资金前政府是孙子,资方是大爷,为了能把投资拉过来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条件都敢承诺,说的天花乱坠比传销也好不到哪里去。可等资金进来了,这时立时双方身份颠倒,政府成了大爷,资方便是孙子了。
当然,对实力雄浑的集团尤其又是外资,政府官员自不敢太过造次,更莫说现在昌明公司是中央重点扶持的项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