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丹徒柳家的狂嗨与唱酬(2 / 2)
自十一月起,苏轼就奉命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到当年的除夕之夜仍在路上,除夕当晚就地野宿于常州城外的运河边。常州这座古城,原属吴延陵季子之采邑,汉时叫做毗陵县。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在运河边夜店的孤灯之下,苏轼还做了两首诗。他之所以彻夜不眠,并非因守岁而是在为民间疾苦忧虑,也因客中孤独,思归心切而愁闷。“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这两句透露出苏轼被迫离开朝廷南来已整整三年,眼看自己终日奔走于道途之中,不能践行自己的政治抱负,愁苦之中甚至还产生过想要退隐的意愿。
熙宁七年,大年初一。
明日就要立春了,好在江南腹地明媚的春天将要到来。
过了年,就已三十九岁的苏轼,带着赈济饥民的使命,在这元日里,来到了丹阳这个古称曲阿的小县。“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这是苏轼在丹阳县作的诗,在立春之日,苏轼就将此诗寄给同为杭州通判的同事鲁有开。
关于喷嚏,世传为人所思则会打喷嚏,早在《诗·邶风·终风》中即有记载:愿言则嚏。早上起床后频频打喷嚏的苏轼,可能是觉得自己的老搭档鲁有开在思念自己吧,就给老鲁寄去了自己的诗作,好向搭档老鲁标榜一下白发苍颜的自己是“一直在路上”。
除了鲁有开,苏轼还赋了一首《行香子》寄给了自己的上司陈述古,看来,古人出差的途中,也会与所在单位的领导时不时地通通气的。
当苏轼一行抵达润州(今江苏镇江时,苏轼先去参观了刁璹的草堂。刁璹,字景汜,湜公之子,安徽含山典礼堂三十三世祖,是苏轼的同年,此时已经卸任於潜县令,居家赋闲。
看完了刁璹的草堂,在润州京口的刁姓望族中,还有个叫刁约的,是刁璹的叔叔,也是苏轼要拜访的人物。刁约,字景纯,世居京口。年轻时刻苦好学,应举京师,与欧阳修、富彦国声誉不相高下。庆历初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又并为集贤校理。曾出使契丹,回朝后改判度支院,所以说,此人也算是个人才。
时年已八十一岁高龄的刁约与苏轼先是兴致勃勃地回忆了先朝时在一起侍宴的往事,又一同观赏了自家庭院中的瑞香花,这种花在《楚辞》中被称为“露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据《庐山记》记载,瑞香花原产庐山一带,其他地方均无栽植,但如今已被广植,江西省的赣州市更是将其列为“市花”。
柳子玉本为丹徒县人,这次与苏轼到了自己位于润州的老家后,自然就反客为主,给苏轼当起了导游。老柳带着苏轼一行,将润州城内的鹤林、招隐二寺游览个遍,又以东道主的身份大摆筵席招待了苏轼,直到苏轼大醉方归。
醉酒后的苏轼,在诗中写道:安得道人携笛去,一声吹裂翠崖冈。可见苏轼被老柳他们招待的确实是到位了!
苏轼趁着醉意,还将自己的这首诗自豪地呈给了刁景纯老先生,谁知刁老先生在接到苏轼的诗作后,情不自禁地唱和了一首。苏轼得知后,“浅量已愁当酒怯,非才尤觉和诗忙。”,提笔再和了刁老先生的两首诗。
面对这种热热闹闹的和诗场景,东道主柳子玉也被卷了进来,也与苏轼唱和了一首。自然地,苏轼还要唱和一首回赠,并且把这首和诗兼寄给了柳子玉的哥哥刘子璋道人。
在柳子玉为苏轼一行设下的家宴上,苏轼三杯酒下肚,又用前韵唱和了一首。
刁老先生的情绪这次是被苏轼完全地鼓舞起来了,老爷子在家里仍是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激动,私底下抓耳挠腮地又依韵唱和了两首呈给了苏轼。不过这两首和诗,在刁老先生眼里是非常充满意义的。老先生说了,老夫我为何要再和两首,一来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亡兄刁绎曾经与苏轼的二伯苏涣是同年的关系,二来是感谢苏轼此次前来润州,与自己唱酬的友情。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也是我们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苏轼只有再和两首,才不算是失礼之举,尤其面对这位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就这样,在润州期间,这首押下平七阳韵的七律,苏轼前前后后共作下了七首,润州之行,可谓是收获满满!
除了诗词的唱酬,柳子玉还让自己的两个孙子柳闳(字展如、柳辟(字介夫上前拜见了苏轼。两个小孙子也是很机灵的,当场竟向苏轼求以墨宝,毕竟吃了人家的饭,苏轼也并不推辞,信手拈来又作了七绝二首,再亲笔书之,赠与了自己堂妹夫柳仲远的这两个小子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