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两首佳作(1 / 2)
经过实践验证,这些方法果然奇效非凡,救治了数名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一时间,华佗之名更盛,而赵云之名亦随之传遍四海。
华佗对赵云,从最初的惊异到后来的敬佩,最终化作了深深的敬仰,他慨然应允赵云之请,愿赴常山之地,开设医馆,将所学医术与新技术广传于世,造福苍生。
这段奇缘,不仅见证了赵云武勇与智慧的并重,更彰显了医者仁心与侠之大者的光辉。
赵云率许褚及一众精锐随从,风尘仆仆地抵达了颍川郡,心中满载着对智谋的渴求。他寻至荀家府邸,那里,荀攸与荀彧叔侄二人正静候着这位不速之客。
通过一番诚挚的交谈,赵云不仅赢得了荀氏叔侄的敬佩,更借由他们之手,诚邀了钟繇、司马徽、戏志才、徐庶等当世大儒大才,以及年仅十五、却已展露锋芒的陈群,与年仅十二岁、却智慧超群的郭嘉,共聚于荀攸那藏书万卷的书房之中。
烛光摇曳,映照着一众英才的脸庞,气氛凝重而热烈。
赵云缓缓起身,向在座各位拱手行礼,简短而有力地自我介绍后,他提出了一个跨越时空、直击人心的问题:“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朝代更迭,兴衰交替,其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法则?吾等又当如何作为,方能减缓这历史的阵痛,减少无辜百姓的苦难?”
此言一出,书房内顿时陷入了沉思。片刻后,钟繇轻抚长髯,率先发言,其语字字珠玑,剖析历史之必然与偶然;
司马徽则面带微笑,以超脱之姿,谈论着天下大势与个人修为的微妙关联;徐庶则以其实战经验,道出了民心向背、将才辅弼的重要性。
及至陈群与郭嘉,虽年少,却语惊四座。陈群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提出了加强法制、选贤任能的主张,言简意赅,直击要害;
而郭嘉,那双闪烁着异彩的眼眸仿佛能洞察未来,他以孩童特有的纯真与深刻,阐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哲学,提出顺应时势、灵活应变的策略,令人叹为观止。
赵云听后,心中激荡不已,他深知今日之聚,非但解答了他的疑惑,更让他见识到了何为真正的智者风采。于是,他灵感突发,即兴赋诗两首。
柄术
独欲向何满,唯愚充君贵。
未拙诱之愚,旦醒罚其罪。
醒愚
罪源皆愚众,因资寡独柄。
醒夫孤尚士,碎独唤愚醒。
赵云吟咏的两首佳作,犹如晨钟暮鼓,瞬间激荡起在场八位大才心中的波澜,他们面面相觑,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震撼与钦佩。
司马徽,这位素来以博学多才、洞明世事自居的老者,此刻竟也微微动容,他缓缓起身,言辞间满是诚挚与自省:
“老夫生平自负学识浩瀚,自谓能窥透世间万象,然今日有幸聆听子龙之诗,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诗中深意,直指人心最幽暗之处,揭示天下之纷争祸乱,其根源往往在于愚昧与无知。愚者之行,非但误己,更祸及苍生,实为世间罪之渊薮。
老夫往日所倡教书育人之道,虽意在传道授业解惑,却未曾深刻领悟,其根本使命更在于点亮心灯,唤醒沉睡于愚昧之中的灵魂。
念及此,老夫不禁汗颜,深感自责。子龙之才情高远,见解独到,实乃当世之瑰宝,老夫愿以此拜,表达心中最深的敬意与自愧不如之情。”
言罢,司马徽躬身一礼,其态度之谦卑,情感之真挚,让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动容,整个空间仿佛被一股温暖而深刻的自省氛围所笼罩,赵云亦是连忙还礼。
赵云眸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轻启朱唇,仿佛揭开了历史尘封的一角:“吾已窥得造物之秘,纸张轻盈问世,活字印刷之术更令知识之光得以普照四方,自此,天下寒门士子皆可手不释卷,求学无门之困,终成过往云烟。
郑玄公、管宁先生与蔡邕大家,三位鸿儒,已携经世之才,远赴常山,共筑学府,誓以文墨化雨,润泽苍生。我定当圈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