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卧仓(1 / 1)
搬进新家的第二天,杨三夫妇便跑到二十里外的镇上,买回了十石红高粱,请了一位酿酒师父,腾出来两间房子,砌了灶台,架起天锅,又在院子里留出一块晾堂,挖了两口酒窖。
酿酒除了上好的粮食,水至关重要。杨三环顾四周,山脚下的那股小溪,清澈见底,清冽甘甜,沁人心脾,酿酒师傅尝了几口,拍着胸脯保证,水没有问题。
天锅下柴火旺盛,天锅上热气腾腾,当白色的气体凝固成液体慢慢滴进酒缸的时候,连酿酒的师父都不敢相信这酒出自他们之手---香醇馥郁,不逊杜康。
酿酒的师父当然不知道,就在他们将红高粱倒进天锅蒸煮的时候,小虹螺山的教主已经把在长白上采来的千年人参,昆仑山采来的千年雪莲,南海采来的千年龟尿,悄悄放进酒曲里,而这些配料,又岂是红尘的酒坊师父所能采到。
浓浓的酒香很快把村子里的人吸引过来,刚酿的白酒还没等出院,就被乡亲们抢购一空。家里的那位大伯好说歹说,才从别人的手里匀了三斤,临走的时候问道:“三啊,这么好的酒,叫个啥名啊?”
杨三夫妇俩着实被问住了,这一段光忙着酿酒了,还真忘给这酒起个名字。
“就叫醉虹螺吧”愣神之间,杨三媳妇听见有人说话。
杨三媳妇心里一阵激动,这声音和那天晚上在她耳边唱仙歌的声音一模一样,只可惜院子里有人在场,不然杨三媳妇肯定跪下磕头了。这小虹螺山的仙家不但帮着酿酒,还帮着取名,而这酒名起得还真是恰到好处,惟妙惟肖。
冲着刚要走出院子的大伯,杨三媳妇脱口而出:“这酒的名字叫做醉虹螺。”
“虹螺出美酒,美酒醉虹螺,好名字,好名字啊。”杨大伯翘起大拇指,连声夸赞道。
晚上,杨三夫妇照例给仙家教主们上完三柱清香之后,商量着明天再去集上买回来一些红高粱。就在杨三扒开粮仓的时候,却惊异地看到,这早晨仅剩下的一石高粱,重新又堆得像座小山一样,满满登登,好像一粒没有动过。杨三急忙喊过来媳妇,两口子再定睛观看,只见一一白一黑两条小蛇,正静卧粮仓,悠闲地吐着信子。
夫妇俩也听老一辈人讲过,这狐仙和常仙,都有一种名叫“出长绒”和“小搬运”的本事,这“出长绒”的意思是说,家里的米面粮油,不管怎么使用,总是源源不断。这“小搬运”的意思是说,有些东西别看自家没有,只要需要,眨眼的功夫就能运到。
夫妻俩恍然大悟,这粮仓里的红高粱之所以一粒没少,一定是那两位正在卧仓的常仙教主,施了“出长绒”的道法。
醉虹螺很快在附近的镇子上出了名,酿出来的酒根本供不应求。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干脆又在院子里盖了四间厢房,将酒坊的规模扩大,又架起了两套天锅,新挖了五个酒窖,雇了十几个干活的壮汉。
镇子里有位落魄的秀才,平日里总是到杨三家赊酒喝,可这酒钱却一直还不上。敦厚的杨三也不急着要账,后来秀才实在过意不去,便提笔写了一段酒赋,算是抵了酒钱:
虹螺杨氏,敦厚善良,仙人同心,酒业汤汤。嗟乎美酒,天制佳酿。水形而火性,外柔而内刚,庶民小酌,经脉通畅,文人举杯,红袖添香;可入百姓人家,可登大雅之堂;承国宴朝堂尊崇,赴市井饮者疏狂。
一饮醉虹螺,神清气爽、唇齿留香;二饮醉虹螺,诗才八斗、诗词飞扬;三饮醉虹螺,载歌且舞、英雄豪放;四饮醉虹螺,洞见人生、语惊老庄;五饮醉虹螺,天地合一、物我相忘。
斯为酒赋,世代传扬:“至清至澈溪旁,至阴至阳窖藏。至绵至至柔甘露,至醇之臻琼浆。”
不到三年的时间,杨三夫妇便在这十里八乡出了名,除了酒坊之外,接连又开了油坊和豆腐坊,家里的长工、短工不下三四十位。杨三干脆又在一百里外的县城开了一个杨家货栈,那生意红火得让人羡慕,时间长了,县城里的人都知道杨老板家里不仅有酒坊,还有油坊、豆腐坊,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杨三坊”。
杨三坊常年住在县城打理货栈,家里的生意都靠媳妇一个人支撑,每天天还没亮,杨三媳妇便要起床,带着酿酒师父、榨油师父和豆腐师父一起干活,晒粮磨面,做饭担水,时间长了便得了一身病,每到晚上咳个不停,请了好多郎中,吃了好多中药,却一直没啥效果。
正好杨老夫人的娘家有个侄子,刚刚从外地学徒回来,也没找到什么正经差事,整天游手好闲,家里更是穷得叮当响,杨老妇人便和杨三商量,想让侄子过来帮着打理生意,毕竟是夫人的亲侄子,加上夫人的身体也的确支撑不住,杨三也就同意了。
这杨三夫妻俩有一个女儿,刚刚年满十八岁,一直待字闺中,随着杨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前来给女儿提亲的媒人也踏破了门槛,相来相去,杨三夫妇最终为女儿在县城里选定了一位教书先生。这位先生虽然家境贫寒,却也满腹经纶。女儿也对这门亲事比较满意,杨三坊干脆在县城买了一个宅子,作为女儿的嫁妆。
眼看着女儿出嫁的日子越来越近,杨老夫人忙着带着下人们筹备婚礼,加上自己的身体一直不见好转,便把生意上的所有事情托付给自己的侄子。
谁也没有料到,正是这个败家的妻侄,害得杨三坊千金散尽,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