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1 / 2)
自从学了医以后,很多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又开始重新主动联系。一开始加了联系方式都是叙叙旧,聊聊以前的过往,之后便是咨询病情。看来,学医也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
一个老同学在妊娠16周的时候查出胎儿畸形,需要住院引产。我和桃沙一起去当地的县医院里看望她。下面的医院管理比较宽松,不会严格控制病房里的探望人数。就连打引产针,家属也可以陪着进去。
正巧同学的老公不在,我便陪着她一起去检查室打针。医院比较小,妇科和产科合并在一起。屋子里摆着一张妇检床,还有一张平床。以前在月湖医院,打引产针都是要进产房的,不仅要超声引导,还会消毒铺巾,流程比较繁琐。我们进去后,医生指导同学躺在床上。医生就凭着经验摸了摸肚子,像打普通针一样,简单消毒后就穿了进去。回抽一下,絮状的羊水在注射器里迅速散开,一支引产针很快就打完了。我扶着同学回病房,回想起刚刚的操作,心里有点不着神。没有超声引导,没有铺巾,就像感冒时的普通肌肉注射一样!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在月湖医院时,打引产针时的场景……
那时在小手术室里,负责患者的医生还没有来。超声老师等得不耐烦了,便催促我来打。我一直推脱说自己不行,超声老师就鼓励我,说很简单,按照她的定位来操作就行。当时穿了第一针回抽见血,好几次才抽到羊水,把药物注射进去。看来,有时候太依赖于器械,反而会降低医生的操作水平。
我本以为,同学的确是因为胎儿畸形才做引产的,直到阵痛开始,才发现另有原因。医生走进来,对同学家属说:“你们分娩,是选择进产房还是就在病房里。产房条件好点,但是会有额外的收费。小月份的也是可以在病房里的,有专人负责,怎么选择都行。”
“我们进产房!”家属着急地说道。
同学一边忍着疼痛,一边抓着家属的胳膊,对医生说道:“还是就在病房吧~”
医生见两人争执不休,也猜测出两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就顺着家属意愿说道:“在病房吧。生的时候也是进检查室,条件不比产房差。去了产房,有情况还得把大夫喊过去。这样离大夫还近呢~”
听医生这样讲,家属才放下心来。也许,小医院医疗条件是差一点,但是人情方面却一点都不差。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双方更能体恤彼此。
等到快要分娩时,同学进了检查室。医生还没进门,家属在外面拉住她,央求道:“大夫,我拜托你,等孩子下来,万一是个男孩儿,您别告诉她,我怕她受不了。”
医生叹口气,点点头就进去了。我换好衣服,随医生一同进了检查室。在检查室里,同学也向医生说了和家属一样的话。原来,他们并不是胎儿畸形,而是在私人机构做了超声,因为胎儿是个女孩儿才做的引产。
在乡下,人们不仅传宗接代意识强,继承香火的意识也很强。而且,他们认为只有男孩儿才能继承香火。等同学的胎儿落下之后,我们看了都陷入沉默中:是男孩儿。医生出去后,把情况告诉了家属。家属刚开始情绪还比较稳定,过了一会儿便蹲在地上抱头痛哭,他一边哭一边扇自己耳光,:“老天啊,我这是作孽啊……”
我叹口气,问医生,是不是小机构超声水平差,都做得不准。医生摇摇头,无奈地说道:“超声只是辅助检查,能筛查明显的畸形,有些很小的缺陷也是看不清的。尤其是性别方面,有时候女胎两腿间夹了一根脐带,看着就像男孩儿。月份小的时候,男孩儿的特征也不是很突出,水平再差点儿,可能就看成女孩儿了。所以说呀,有些事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
以前读小学,尤其是三年级以前,都是在乡下的老师家里读书。学生人少,每个年级都不到十个人,一到三年级的学生都聚集到一个屋里。随着年级越高,辍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辍学了。那时偶尔会有个同学聚会,辍了学出去打工的人,会回来请同学吃饭。但每次都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说女孩子不该参加,一个人出去不安全。随着时间推移,能参加的同学聚会越来越少,聚会的同学慢慢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最后就到了大学。
高中的一位同学马上要举行婚礼,婚礼都是在乡下举办。为了避免当天很多同学跟不认识的人安排在一桌,都会提前一天宴请老同学。现在正值夏季,回乡的人比较少,所以宴请就变成了小型的同学聚会。男方本来在镇上订了两桌,打算男女分开。但到了餐馆,很多人临时有事来不了,便男女混了一桌。
托这次聚会的福气,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三个人终于聚齐了!我,桃沙,还有李春娇。李春娇是护士,常年在外地工作,难得会回来一次。李春娇总抱怨自己工资低,但她是我们三个中唯一一个带编制有五险一金的人。每当有人说起我们三个是闺蜜时,桃沙都会郑重其事地纠正,不是闺蜜,是“发小”!桃沙说“闺蜜”这个词听起来太甜了,一听就很假,还是“发小”更能体现我们的铁三角关系。
餐桌上,男生都在拼酒,我们几个女生就一直在拼肉。硕大的龙虾一端上桌,很快就被我们消灭掉!吃得差不多了,我们也偶尔会听听男生们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