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孟姜女式哭腔与牛郎织女的传说(1 / 1)
据《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今齐鲁大地莒县),不幸身亡。
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今淄博博山源泉镇北)。
齐王欲在此处吊唁,孟姜抵制,要求按仪节到宫舍祭祀。杞梁安葬后,孟姜仍悲痛万分。
过了200年,《檀弓》记载曾子对此事的说法谓:“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到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出现了
“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的记载。《列女传》里出现了杞梁妻赴淄水(今源泉北)而死的情节。
杞梁妻的事迹是为孟姜女传说原初的内容。孟姜女传说因其深厚的群众性,流传二千五百多年而不衰,流传地区遍及全中国,内容上也多有演变,本来是春秋齐国的杞梁妻(孟姜女),最终其悲剧命运却与秦始皇和秦长城联系了起来。
但追根溯源,杞梁妻哭崩的杞国都城、投身自尽的淄水都在齐鲁大地淄博一带。
孟姜女传说流传的范围极广,有孟姜女相关遗迹的地方也很多,如山海关的姜女祠庙、姜女坟,辽宁绥中县姜女祠,河南杞县孟姜女庙,陕西哭泉及孟姜女庙,上海万喜良石像,齐鲁大地博山姜女泉等。
姜女的形象使人们认识到古代妇女的善良性格和战争带给人们的悲惨苦痛,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孟姜女的故事在博山世代流传,
“孟姜女哭长城”的民歌至今仍在博山民间传唱。西汉以前形成的
“悲歌哀哭”这一与孟姜女传说有关的民俗,在博山民众中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博山中老年妇女仍是长歌代哭,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寄托哀思。
孟姜女式的哭腔在农村广泛流传,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哭文化。……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先秦时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之一,同《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并称为
“四大民间传说”。千百年来,这个优美的传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对民间的伦理道德和大众的文化心理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出于《诗经·小雅·大东》,是对天穹中被银河隔开的商参二星(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艺术想象。
这一诗歌意象逐渐为后世民众拟人化,并被赋予了人文象征涵义,转化成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
从基本内容和思想倾向看,牛郎织女传说展示了我国农耕文明下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和封建宗法制度下婚姻不自由的社会状况。
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得到民众的广泛同情,这成为传说传播和繁衍的动力,也推动了
“七夕”乞巧风俗的形成。民众常常把传说中的主人公认定为自己身边的真实人物,把事件发生的地点认定为本地域,由此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庙、洞、牛郎庄等),陕西西安、齐鲁大地沂源、三息和顺等地都有牛郎织女传说的相关遗址。
在现代化进程中,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播逐渐显现出式微的趋势,急需加大保护力度,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能够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