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五路大军齐退去 丞相犍为遇偷袭(1 / 2)
随着孟获倒地,蛮兵们的意志瞬间崩溃。
他们面面相觑,然后纷纷丢弃武器,跪倒在地。
象征着南中之地长达数年的叛乱,终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一个时辰后,孟获缓缓睁开了眼。
丞相、姜阳等人围了一圈,眼中颇有关切之意。
他们身旁,是哭得梨花带雨的祝融夫人。
见孟获醒了,祝融夫人立刻扑到孟获的身上,嚎啕大哭。
“夫人,莫哭。”孟获强忍伤痛,伸出手臂,试图拭去祝融脸上的泪痕。
这时,姜阳缓缓走过来:“孟获,你可服气?”
孟获抬头,目光与姜阳交汇,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双手抱拳:“本王心服口服!”
丞相闻言,忍不住笑道:“若你还想离去,本相还可放你。”
孟获闻言,低下头,目光中满是愧色:“丞相如此大义,孟获若还不知好歹,就枉称为人。”
说完,他强撑着虚弱的身体,用尽全身力气跪倒在地,向丞相深深一拜,以示请罪。
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宣告:他,孟获,从此将忠于大汉,永不再叛。
丞相诸葛亮见状,羽扇轻摇,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他转身对李恢、马忠等将领说道:“南中之地,多山多水,民风剽悍。然,只要我等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勤于教化,定能治理有成。”
随后,丞相宣布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与治理措施。
他任命李恢继续担任庲降都督,负责南中地区的稳定与发展;马忠则出任牂柯郡太守,守护一方安宁。
同时,他还提拔了坚决不判,并顶住了高定进攻的永昌郡吕凯、王伉等人。
此外,丞相还下令各级官吏要深入民间,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改善民生。
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真正实现南中的长治久安。
安排好一切后,丞相诸葛亮与姜阳、赵云等将领,率领着大军,踏上了返回成都的征途。
沿途之上,南中百姓纷纷走出家门,箪食壶浆,夹道相送。
南中的平定,不仅稳固了大汉的后方,也为丞相接下来的北伐大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丞相仅用三个月便平定南中叛乱的消息,如同一枚重锤,震动了整个三国局势。
魏国朝堂之上,曹丕闻讯后,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孙权更是几天几夜没有睡好。
而在行军的路上,丞相诸葛亮也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捷报。
汉中,曹真所率的两路大军,正如姜阳所料,因粮草补给线过长,加之南中平定的消息传来,士气低落,已经开始撤退。
襄阳的曹休大军,不仅没能渡过汉水,连樊城都没破,听到丞相已经平定南中,也已经降低了攻城的强度,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退兵。
而在豫章郡,潘璋对姜阳佩服至极。
“姜阳真乃神人也!果然仅用三个月便平定了南中。”
之前,他按照与姜阳之前的约定,凭借精湛的演技,先后拿下了三个城池,让孙权对他刮目相看,连连称赞。
现在,是进行下一步计划的时候了。
潘璋随即让医官为自己开了几服药,然后给孙权写信。
在信中,潘璋向孙权详细汇报了战况,又表示自己因为身体抱恙,拖累了大军进攻,深感惭愧。
最后,潘璋委婉表示,希望孙权能再派得力干将前来接替他。
按照姜阳的计划,那位前来接替他的将军,将会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栽跟头,直到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到那时,他潘璋再适时出现,力挽狂澜,不仅能巩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更能赢得孙权的信任与器重。
想到这里,潘璋不禁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半月后,丞相与姜阳带兵,来到犍为郡地界。
秋风渐起,吹散了夏日的余热,也带来了丰收的讯息。
沿途,山川如画,金黄与翠绿交织,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秋日景致。
稻田里,稻穗低垂,是对辛勤劳作的奖励。
而农人们忙碌的身影,则在这丰收的画卷上添上了最生动的一笔。
姜阳骑于马上,目光不时掠过那些已经收割完毕的稻田,心中暗自赞叹。
不仅如此,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芋头地,虽不如稻谷那般耀眼,却在秋日里展现出别样的生机。
“丞相,您看这芋头地,长势喜人啊!”
姜阳忍不住指着不远处的芋头田,对身旁的诸葛亮说道。
诸葛亮闻言,也是不停点头。
一路上,丞相不时与姜阳一起,下到地里查看芋头的涨势,心情十分愉悦。
走到一处,姜阳还发现了种植冬小麦的地,十分欣喜:“先生,看来犍为郡的稻麦轮种和芋头种植都不错。”
丞相点点头:“兴业将军乃是治国能臣,犍为郡能推广得如此之快,不足为奇。”
姜阳知道丞相口中的兴业将军是谁,犍为郡太守李严。
如果没有姜阳,此刻他应该已经是与丞相一样的托孤大臣,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只可惜,姜阳的到来,改变了历史,不仅拿下了荆州,黄权也战功卓著,成为益州本土的代表人物。
所以,李严就只能继续当他的犍为郡太守。
远处,农人们正埋头劳作。
诸葛亮远远望见那辛勤劳作的身影,转身看向姜阳和赵云:“咱们过去看看。“
姜阳和赵云自然没意见。
走了两步,丞相突然停住,转身看着姜阳和赵云。
丞相的举动,让姜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开口问道:“先生,怎么了?”
丞相指了指他和赵云等人身上的铠甲:“你们穿成这样子,只会吓着老农,去换了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