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以退为进(1 / 2)
丢了南昌。
潘璋自知责任重大,亲笔修书一封,快马加鞭送至孙权案前。
信中,潘璋字字泣血,未有半句推诿,反将所有罪责一肩扛起,言道:“末将无能,致使疆土沦陷,万死难辞其咎。
然观王家族人,素以忠义闻世,此番投降,必是受蜀贼奸计所惑,情非得已。
望主公明鉴,勿使忠良寒心。”
孙权阅罢此信,心中五味杂陈。
他望向诸葛瑾与顾雍二人,缓缓开口:“潘璋将军勇于担当,其高风亮节,孤心甚慰。
此次失利,非潘将军一人之过,乃敌我形势所迫,加之天时不利。
吾等当共谋对策,而非苛责于勇将。”
诸葛瑾闻言,微微颔首:“主公所言极是,潘将军忠勇可嘉,当以宽慰鼓励为主,方能激励三军士气。”
顾雍感受到潘璋的威胁,本欲借此机会削弱潘璋,但见孙权态度坚决,且潘璋此举深得人心,亦不得不改变策略,转而支持道:“潘将军勇于自责,实乃我东吴之幸。臣以为,应速派援军,助潘将军收复失地,以正军威。”
孙权随即提笔,亲自撰写书信予潘璋,信中不仅未有任何责备之词,反而字字珠玑,满含鼓励:“闻卿勇于担当,孤心甚慰。
胜败乃兵家常事,卿勿以此介怀。
望卿重整旗鼓,待时机成熟,再领雄兵,复我疆土。
孤与三军将士,皆盼卿凯旋而归。”
鄱阳县,这座位于江东腹地的重镇,成为了汉吴角逐的焦点。
一旦有失,将直接影响到江东的安危。
潘璋马不停蹄率领精锐之师,疾驰至鄱阳县,未及喘息,便立即着手布置防务。
“全军听令,即刻加固城防,不可有丝毫懈怠!”
潘璋立于城头,声音洪亮,传达给每一位将士。
士兵们闻令而动。
与此同时,姜阳也很配合,直接挥师东进,作出要夺取鄱阳县的样子。
“传令下去,全军加速行军,务必在敌军未稳之际,给予其致命一击!”
数日之后,汉军前锋已至鄱阳县外,面对着潘璋精心布置的防线,姜阳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派出了斥候,探明敌情。
斥候回报,鄱水滔滔,横亘于两军之间,成为天然的屏障,而东吴水师更是训练有素,守备森严。
“哼,区区一条鄱水,岂能阻挡我大汉?”
嘴上这么说,姜阳却下令暂停进攻,转而研究起地形与天气,寻找破敌之机。
而潘璋这边,也是丝毫不敢大意,他每日亲自巡视防线,与水师将领共商对策,确保万无一失。
“将军,汉军势大,若长久对峙,于我军不利。不如我们利用鄱水优势,夜袭汉军营地,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一位水师将领提出建议。
潘璋闻言,沉吟片刻,随即点头同意:“此计甚妙,但务必小心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是夜,月黑风高,潘璋亲率一支精锐水师,借着夜色掩护,悄然接近汉军营地。
随着一声令下,东吴将士如猛虎下山,直冲汉营,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
汉军虽惊不乱,但在突如其来的袭击下,也难免手忙脚乱,损失惨重。
两军在夜色中混战,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场面异常惨烈。
汉军腹背受敌,士气大挫,最终不得不放弃进攻,仓皇撤退。
这一战,当然是潘璋和姜阳自导自演的。
不过,这场胜利是实打实的。
于是,潘璋立刻修书一封,详述战况,向孙权表功,字里行间难掩自豪。
同时,潘璋的笔锋一转,不忘提及南昌城的失守,流露出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孙权看信后,对潘璋的坚守与战功大加赞赏,更直言:“若非奸佞作祟,南昌固若金汤。潘卿哪需自责,此乃天命也。”
顾雍见孙权对潘璋既慰且奖,遂进言:“主公明鉴,潘将军英勇善战,实乃国家栋梁。为激励士气,安定人心,当重赏之。不如封潘璋为车骑将军,赐金帛,以示嘉奖。”
孙权采纳其言,遂下诏。
任命到了潘璋这边,他更加得意,得意洋洋地向姜阳炫耀。
姜阳闻言,面色凝重,轻叹一声道:“潘将军,你被顾雍算计了。此封赏虽荣,却也意味着你短期内恐难登大都督之位矣。”
潘璋闻言,如遭雷击,瞬间从得意中清醒过来,他思虑了片刻,深知姜阳之言非虚,连忙向姜阳请教对策。
姜阳微微一笑,缓缓授计。
过了几天,诸葛瑾立于孙权案前,神色凝重地进言:“主公,彭泽县城,乃长江之咽喉,其战略地位较鄱阳更为紧要。潘将军虽勇猛,但不可不防汉军迂回至此,一旦有失,鄱阳湖将门户大开,长江天堑亦不复为险。”
孙权闻言,眉头紧锁,想了半天,深以为然,即刻提笔欲书,欲将诸葛瑾之忧转达潘璋。
然,墨痕未干,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侍从手捧急报,喘息未定:“主公,彭泽急报!汉军数万大军压境,城池危在旦夕!”
孙权接过急报,阅后脸色大变,手中的笔也掉落在地,书房内的重臣,皆面露惊慌之色。
一时间,书房内鸦雀无声,只余窗外风声呼啸,似也在诉说着紧迫与危机。
“若彭泽有失,鄱阳湖将成汉军囊中之物,汉军水师顺江而下,吴郡乃至江东腹地,皆将暴露于敌锋之下!”
孙权的话语中带着前所未有的焦虑,他环视四周,只见众臣或低头沉思,或面面相觑,显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震惊得不知所措。
“速派快马,八百里加急送信于潘璋,令其即刻抽调兵力,驰援彭泽!同时,传令沿江各郡,加强防备,严阵以待!”孙权果断下令,声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此刻,书房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每个人都深刻意识到,汉军的威胁已不再遥远,而是实实在在地逼近了江东的每一寸土地。
东吴的命运,正悬于一线之间。
在这紧要关头,往日里潘璋那频繁而至的书信,如今却如断了线的风筝,杳无音讯。
孙权坐在案前,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
前三日,他尚能自我安慰,以为是战乱导致信使受阻,对潘璋的信任未曾有丝毫动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份信任如同沙漏中的细沙,缓缓流逝。
“主公,鄱阳湖水路虽险,然陆路尚通,信件理应能送达,不知潘将军为何不送战报过来。”
顾雍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几分忧虑。
孙权抬头,目光中闪过一丝疲惫与无奈:“陆路虽通,却远不及水路便捷。况且,连日来战事频发,道路难行,信件迟滞也是常理之中。”
他的话语中虽带辩解,但心中的焦虑已难以掩饰。
然而,第四日、第五日……
直至第六日,潘璋的信件依旧没有到来,甚至连彭泽县城的军报也中断了。
这种异常的沉默,如同一块巨石压在孙权的心头,让他愈发感到不安。
顾雍的言辞,在此时更显得刺耳,他不断提及潘璋可能的疏忽与失职,每一句都像是在孙权的心上划下一道伤痕。
“主公,潘将军忠勇可嘉,但此等关键时刻,若真有万一……”
顾雍的话语未尽,但其中的意味已足够明显。
孙权闻言,脸色更是阴沉,他对潘璋的怨言,也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滋生。
第六日的黄昏,天色渐暗,东吴的营帐内气氛凝重。
就在这时,一名探马风尘仆仆地闯入,带来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消息:
“报!长江之上,发现蜀贼快船,似是前来侦查我军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