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垄断文坛的第一步(1 / 2)
“将军,用竹子造纸,比之前用破渔网、旧布、麻头和树皮,耗费要低了数倍。”
傅佥见姜阳十分满意,也是十分激动。
姜阳笑着点点头,那当然,破渔网、旧布和麻头,归根到底都是麻。
这时候的麻,是织布的主要材料,价格可是很高的,也是造成纸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而竹子,在南方地区到处都是,几年便可以成林,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仅此一项,便让成本低了数倍。
姜阳笑着道:“伯义立了不世奇功。自此以后,纸张将变得便宜,印制书籍也变成了可能,天下读书人,必定感激涕零。本将代天下读书人,谢过伯义。”
傅佥哪里敢受?赶紧侧身躲过,然后深深一鞠:“以竹造纸之术,皆是将军之功,佥愧不敢当。”
原来,姜阳回成都的时候,原本想等自己从草原回来,再慢慢梳理书院的事情,同时把用竹子造纸弄出来。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回成都没几天,就被刘备叫到荆州来。
姜阳痛定思痛,提前让刘义在荆州地区寻找了一些造纸的工匠,全部送到建始城。
不仅如此,还秘密建造了一个工坊。
他一到建始城,就着手做这件事。
正好当时傅佥在建始城,就把工艺写下来,把这件事情交给他处理。
在蜀汉的诸位将军中,姜阳最亲近的还是傅肜。
这是最过命的交情。
在原本的历史中,傅肜在夷陵之战壮烈尽忠。
刘备为了奖励傅肜的护驾之功,任命傅佥为左中郎。
如今姜阳来改变了历史,傅肜没有战死,傅佥左中郎的职务,自然就没有了。
姜阳便想着通过这件功劳,把左中郎的官职给傅佥补上。
“将军,用竹子造纸,虽然耗费降低了,可也有一些问题。”
等姜阳重新把注意力放到纸上,傅佥赶紧在一旁说道。
“哦,有什么问题?”
“与麻纸相比,竹纸脆而易碎,且不易吸墨。”
“是吗?”
说着,姜阳把纸在手里揉了揉,果然很脆,轻轻一揉就碎了,还有一些扎手。
傅佥递过来一支笔,姜阳拿着写了几个字,确实存在不易吸墨的问题。
本来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走,陪我去工坊看看。”
在这里,姜阳第一次现场看到了造纸之法。
他书写下来的工艺,全是前世看视频记下来的。
第一步“漂塘”。造纸的工匠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长,然后就地开挖水塘,将截断的竹子在水塘内浸泡数天,在这个过程中,姜阳便教他们放入石灰,加速竹子的软化。
第二步“杀青”。所谓“杀青”,就是用刀削掉竹子外层的青皮,是让竹材更容易软化。
第三步“切碎”。就是把竹子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方便后面的步奏。
第四步“蒸煮”。把小段的竹子,放在木桶中蒸煮几个昼夜。
第五步“捶捣”。用石锤捶打竹子,直到散成纤维细丝。
第六步“研磨”。研磨已经打散的纤维,直到成为浆状。
第七步“荡料”。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使纤维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再倾倒入纸槽里面。
第八步“入帘”。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纸膜。这道工序在造纸过程中是最费力的,抄纸的工匠站在纸槽旁重复着舀水、抬起竹帘等动作。另外捞纸时还得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完全凭工匠的手法。
第九步“覆帘”。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小心地移开竹帘,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
第十步“压纸”。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纸页中的水分。
最后一步“透火焙干”。焙干纸张的夹巷是两道土砖砌成的砖墙,砖块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透出。焙纸时先在夹巷内生火,然后将将一张张湿纸摊在墙上,从空隙中散发的热气使纸张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张可使用的纸了。
用竹造纸的工艺,与用麻造纸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工匠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试验成功。
在工匠的介绍下,我想把整个流程完整的看了一遍,与自己记忆中的视频没什么区别。
想了想,专业的事问专业的人,于是姜阳向工匠问道:“为何竹纸这么脆呢?”
“回禀将军,一般情况下,纸比较脆,只有一个原因,便是磨得不够细。”
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工匠站了出来,看起来,他是这里的小头头。
“既然知道是磨的不够细,为什么不多磨两遍呢?”
“这......”
工匠一时语塞。
“将军,我们已经磨过很多遍了,还是没有作用。”
傅佥站在一旁道,为工匠解围。
工匠也连忙点头。
这让姜阳犯了难:磨都磨不细,问题出在哪儿呢?
于是姜阳又把整个流程完整的走了一遍,同时与自己记忆中的视频对照。
由于他并不专业,视频又没看过两次,还是没有发现问题。
一时间也没有办法。
想了想,反正能用,便让傅佥继续改良,他把精力放到另外一边。
雕版印刷术。
这个要简单很多。
它的原理和印章是一样的。
这时候印章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
所以,当姜阳找到公输衡,只用了半天,一部《劝学》便雕了出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
姜阳选用了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梨木。
然后让工匠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
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