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诸葛乔(4000字)(1 / 2)
“仲贤原来是为这事在忧心,你心中可有意向人选?”
“弟子思来想去,只有孟光、来敏和尹默三位大儒,能够撑起蒲江书院的名头。不过究竟邀请哪一位,还没有做决定。”
“孟光和来敏,因《公羊春秋》一书,争吵不休。
无论你邀请其中哪一位,另一人必定会心生不满。
若把二位都招到书院,又会鸡犬不宁。
最好的办法,就是都不招惹。”
“如此说来,就只有请尹默了。”
丞相点点头:“尹默早年为劝学从事,如今为太子仆,通晓各种史书、经书。
代你到蒲江书院行山长之职,对太子也是好事,我想他会答应的。
这事,就交到为师身上吧。”
姜阳站起来,郑重一拜:“谢先生。”
“临邛县令一职,你还不准备卸任吗?”
“回禀先生,弟子还有诸多打算,想暂时兼着临邛县令一职,不知可否?”
“临邛乃是大县,事务繁杂,若你不在,必须要有得力之人施政才行,可又不能给他县令之职,长此以往,其必心生不满,也不利于临邛县的发展。”
“先生的意思是,弟子还是不做临邛县令比较好。”
“正是。”
“可弟子在临邛县有诸多安排,交于外人之手,弟子委实有些不放心。”
“哦,不就是冬小麦和蒲江书院吗?
还有其他什么安排?
哦,对了。
还有你上次说的什么斑驳马,骡子。
话说回来,马与驴,并非同种,此事是否有悖天伦?”
“回禀先生,此事确实有悖天伦。
故,骡子不能繁育后代。
不过,骡子力气比驴大,又比马容易饲养,可拉车、驮货、耕地,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牲畜。
若能成功,对我大汉而言,意义重大。”
如果能够试验成功的话,姜阳就会发动草原部落,去大量捕捉藏野驴,然后就在草原上繁衍骡子,再运回益州来用。
以藏野驴庞大的种群数量,只怕每年都能产出几千上万头骡子。
其意义,完全不弱于战马。
丞相点点头:“如此说来,倒确实要选一心腹之人。”
丞相站起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片刻之后,他突然停住:“为师倒是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不知先生所指何人?”
“仲慎。”
“仲慎?”
姜阳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是谁。
“就是兄长次子,已过继给为师。”
“啊?诸葛乔?”
“正是。”
“你去草原不久,孙权屡次向陛下求和,陛下皆不应允。
后来,家兄突然来信,说要将次子仲慎过继给为师。
想来,也是孙权的主意。
仲慎在江东素有贤名,为师又无子嗣,思来想去,便应了下来。
此时,仲慎正在来的路上,想来,很快就会到了。”
“恭喜先生!贺喜先生!”
姜阳赶紧给丞相道喜。
虽然他知道,先生以后会有儿子诸葛瞻。
但现在,还没有香火传人。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姜阳的前一世,他办公室的大姐,结婚五六年都没怀上孩子。
她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姜阳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为此,她还去做了试管,受了不少的罪。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一边开玩笑,一边催她快生。
到后来,这个话题成了办公室的禁忌,大家连小孩子都不敢提。
要知道,那还是在较为开明的,二十一世纪。
此时是三国时期,丞相今年已经四十二岁了,其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诸葛乔过来,别的先不说,至少能让丞相先放松一点。
而且,据史书记载,诸葛乔虽然英年早逝,但这个小伙子还不错。
姜阳已经有些期待见到他了。
丞相摆了摆手,没有言语。
中国有句俗话,叫说曹操,曹操就到。
第二天上午,诸葛乔就到了丞相府。
而丞相府早已准备妥当,一来就进行了改宗的仪式,流程极其复杂,也极其郑重。
诸葛乔的表字,也改成了“伯松”。
“大师兄。”
“公子。”
“伯松还在江东,大师兄之名,便如雷贯耳。”
“公子谬赞了,只怕,不是什么好名声吧。”
“非也,大师兄用兵如神,以弱胜强,江东少年,皆对大师兄仰慕至极。”
这话,姜阳还是比较信,无论在什么地方,年轻人对于战神一类的人物,必定是当做偶像来崇拜的,不关他是敌人还是袍泽。
不过,姜阳还是要谦虚一番。
“哪里哪里,师兄能有些许功绩,全靠吴王和各位将军留手。”
“额…师兄这话,可不能到江东去讲。”
“哈哈哈…”
两人一起大笑。
想不到这诸葛乔,还是一个妙人。
让诸葛乔休息了一天,姜阳便和丞相一起,带着他去了临邛县。
“这叫冬小麦,目前还在试种,如果能够成功,明年就会在益州大规模推广,将会让我大汉的粮食收成,增加至少六成。”
“如此厉害?”
“当然,所以你一定要用心,这是罗元君(罗彬),专门负责此事,你要虚心请教。”
“诺。”
“对了,各县各乡,都会派出劝农之人到临邛县。
不仅是学习这冬小麦的种植之法,还要学习芋头的种植和鉴别之法,也是罗元君负责,你要做好配合。”
丞相不厌其烦地告诫着诸葛乔。
“这位是林士安(林翼),乃是临邛县盐官,以后,也是你的左膀右臂。”
两人互相抱拳行礼。
“士安,如今临邛县各盐井,是否都已恢复如初?”
“回禀丞相,皆已恢复到黄元之乱之前的水平。”
“善!”
丞相点点头,
紧接着,一行人便深入到制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