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2章 永乐大典(1 / 2)
沈琼莲久在宫中,能接触到皇家史料,对郑和下西洋也不陌生。
她没想到自家侯爷夫君竟然要造船,眉头微蹙道:“永乐之后,朝廷的旨意是片帆不得入海,是为海禁,夫君此举,大大的不妥啊!”
张骥嘁了一声,满脸不屑。
“制定这个政策的就是脑残,海禁,禁止的是发展的机会,我别的不知道,如果能弄到番薯种植起来,是可以让所谓的康乾盛世提前几百年出现,能养活亿万人口呢!”
“番薯?康乾盛世?”沈琼莲听了个迷糊。
张骥知道自己说的又超前了,轻轻拍打着沈琼莲光华的玉背。
“我的意思是说,开海才是大明唯一的出路,这一步如果走出去,天下都将为之大不同,也可能天下大同啊!”
沈琼莲见张骥说这番话的时候,脸上的神情特别异样,似乎对造船,开海为之神往,便把话题又转回来。
“我小的时候,看到过金陵城的造船厂,听老一辈的人说,郑和宝船建造使用的是铁力木,荔枝木,柚木等木材,为了造船,导致这些木材被砍伐一空,夫君又是从哪买到的木材呢?”
“铁力木还真没有了,不过除了荔枝木和柚木之外,松木,杉木也可以,这类木材,山海关外多的很,恰好那里是大明版图之内,我已经拜托五军都督府,还有边境的富商帮忙打听,据说几十米高,几个人合抱的巨木,不罕见,就是买完之后运输困难,花费的银两比较多。”
松杉木材造的船肯定不如铁力木,荔枝木抗撞击和风浪,可后面两种木材都被郑和给弄断层了,再成长起来得几百年吧!
沈琼莲又说道:“至于郑和宝船的图纸,我记得皇家有收藏,即便京城没有,金陵那边肯定有遗留,夫君不妨向南京工部打听一二。”
张骥大喜,“真的留存了下来吗?”
张骥上辈子听说过,为了旅游什么的,南方还仿造过郑和宝船,可惜始终达不到史书上记载的尺寸。
也就是长一百六十米,宽六十米,这看起来就跟小型航母差不多了,后世都很蒙圈,不知道大明初年是怎么造出这等宝船的。
如果真的有图纸,张骥想想都觉得爽歪歪。
那意味着他将造出这个时代的航母尺寸的海船,绝对所向披靡,在大航海时代让大明始终屹立在世界之巅。
想到就做,张骥第二天就进宫去找皇帝姐夫,想查阅皇家典籍,寻找郑和宝船的资料,图纸。
不过这涉及到海禁一事,朱佑樘对海禁是持支持态度的,所以张骥就打着查看永乐大典,准备翻印的由头。
朱佑樘一听,张骥居然要翻印永乐大典,这可不是小工程,耗费巨大。
因为想要达到比较有质量的刊印效果,只能用雕版印刷,现在活字印刷弄出来的成品,质量很难让人看的入眼。
“二郎,你可知道,为了编纂永乐大典,就耗费了十几年时间,一代文人为此皓首穷经,而想要将其刊印传世,不光得人力众多,银两的耗费也是天文数字。”
张骥起初只是拿来当借口的,朱佑樘这一说他想起来。
后世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这一部永乐大典散失了很多。
如果多多印刷,令其传世,也算是一大功德,为华夏璀璨文化做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