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 22 章(1 / 2)
《云汉昭昭》
翌日,华书一早带着鹊枝采买了一批书简,在当日渭源乡举办篝火祭礼之地搭了个简易的棚子,开始教习文字诗书。
不拘谁来都可以听,初时只有小宝、红鱼儿并几个相熟的小儿郎,后来聚集得越来越多,华书这才深刻意识到,乡野之处,百姓对知识的渴求。
驿站有一间房,最是通透敞亮,便被华景用作书房,日常处理公务,华书夜间也在屋内支了书案,翻翻阅阅,写写画画,瞧着倒比华景还忙些。
华景见她心绪安宁,放心不少,休息间踱步到她身旁,看了一会儿不禁问道:“你想开书塾?”
华书回过头:“嗯,本是闲来无聊,教几个小儿郎识字,读了几篇诗书,不想渭源乡来了许多人旁听,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但也不仅仅是书孰。”
见华景面露疑问,华书补充道:“阿兄可知我讲诗书时,何人听得最入迷?”
华景挑眉:“不是小儿郎们?”
华书放下书简,正色道:“是匈奴遗民。没想到?我也没想到。自冠军侯攻下武威,浑邪王率部众投降,陛下恩赦匈奴众人可迁移至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处,号五属国,但也有一些匈奴遗民恋土情切留在此处,随后又从其他郡县迁民来此。百姓聚居,语言也渐趋统一,但汉文难习,匈奴遗民多不擅于此,是以我也没想到他们会如此好奇,甚至有几位妇人问我明日可会再来,想要让他家良人也来听一听。”
华景叹道:“匈奴历来崇敬汉家文化,倒也不算稀奇。孔子曰:有教无类,他们既诚心向学,一并教了其实也无妨。”
华书话题一转:“雁将军的军中有几个骑射功夫甚是不凡的小将,皆是匈奴出身,被雁将军破格提拔的,我观匈奴遗民多擅骑射,却仅被纳入田卒,空有勇力投报无门,岂不浪费?”
华景闻言眉头一皱:“你所言不错,但骑兵是正卒,投入颇高,又是对抗匈奴的主力,素来以我朝子民为主,归其根本,还是朝臣多担心非我族类,要避免匈奴遗民抱团生事。”
华书打断道:“这话我却要斗胆驳一驳了。阿兄与众位官长居于高位,不曾与百姓相处,我却与他们多有结交。渭源乡有一游缴名唤仆安夜,是匈奴出身,其行事张弛有度,不徇私情,不畏强权,所以得百姓推举为三老之一;他的大儿子取名仆照,新妇也是汉女,敢问阿兄,仆安夜这名唤仆乐的小孙女,是汉人还是匈奴?”
华景眉头一挑,华书不待他回答接着道:“阿兄,你说一片疆土的属权是如何体现的呢?是在陛下建章宫的疆域图上?在大汉的铁蹄之下?还是汉将的弓箭射程之内?都不是,它在人的心里,这块儿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是哪国子民,那这就是哪国的疆土!”
此话一出,华景大感震撼,他叹气道:“阿书比为兄更得外大父所传。”
华书:“阿兄明白我要说什么了?”
华景:“话到此处,我若再不明白,岂不枉费了多年苦读?究竟是匈奴还是汉民,不在血脉,不在外貌,不在语言,而是在他们心中,认为自己是什么人。”
“不错,说到底,这些遗民都只是最普通的百姓,陛下对五属国多有宽宥,各以本国之俗,而武威郡这些匈奴遗民,既然选择不随浑邪王众人迁移,自觉接受我大汉律令,便说明他们有心向汉,若得教化,他们就是汉民!”
“从书孰开始?”
“正是,但也不能只靠书孰,幼子自可由师长教习,识字、读书、明理,自然能明白何为忠君爱国,但已经成年之人,尤其是那些以匈奴身份长大的人,想要教化他们,必得多花些心思。简而言之,以理服之,以利诱之,以情动之。”
华景越发有兴致:“何解?”
华书:“以诗书礼义作为教习内容,让他们信服儒家观念,是为以理服之;以考核学习优者给予奖赏,甚至是正卒待遇,是为以利诱之,鼓励通婚,善待匈奴遗民,免费给幼儿开蒙,是为以情动之。”
华景疑惑:“就凭借今日有匈奴遗民去听你讲书,便想到了这么多?”
华书笑道:“我不过是比阿兄与百姓接触更多、了解更深,又有金日磾受陛下重用这般的珠玉在前,是以有些想法罢了。”
华景:“阿书,这可是一盘大棋啊。”若当真可行,五属国也可以此令同化。
华书:“正是,所以这局棋我怕是下不来,只能提出个想法,还得阿兄呈报陛下,安排有识之士才是。我呢,这段时间就安安静静教幼童们读书识字,若兴致来了,再指点几个像小宝一样有天分的小儿郎甚至小女娘学学射箭,也未尝不可。”说着说着她垂下了手,双拳紧握,嘟囔道,“也很好啊,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