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打上印记(2 / 2)
“我最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感觉问题的核心就是中央太弱,藩镇太强,所以要削弱藩镇力量。”
赵匡胤眼睛一亮,马上问道:“那应该怎么解决呢?”
赵普随之给出了一揽子的解决办法,核心就是三句话: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赵匡胤一听,不再给赵普接着装的机会,马上说道:“你别说了,我啥都明白了。”
这三句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先说稍夺其权。这里有三层意思:
首先是削弱了节度使的管辖范围。以前节度使虽然官署设在了某个州,但其管辖的范围往往有数州之地,术语叫做兼领支郡,如此一来节度使便成为了事实上的省一级主官。
稍夺其权首要的就是取消节度使兼领的支郡,使之成为中央直辖。
其次是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前节度使可以随意指派身边军校以镇将的名义,事实上控制地方的行政权、司法权。
朝廷先是明令节度使辖区内乡村的行政司法权力归于地方官员,城镇(城郭里仍由节度使指派的人员管辖,后来进一步将城镇内的行政司法权一并交由地方官员管理。
最后便是取消节度使对于属县的完全控制权。之前这些属县的县令位低权轻,无法摆脱节度使的掌控。
后来赵匡胤以一些典型藩镇为试点,直接由中央派遣县令赴任。
这些人尽管职务不高但因为是中央选调,便以此为凭借不再随意受节度使摆布,由此节度使失去了对属县的控制。
再说制其钱谷。这一条的核心意思就是分税制改革。
此前节度使完全掌握辖区内税收,基本不向中央上缴,偶尔上缴还是以向朝廷供奉的名义,顺道换回来皇帝不少的嘉奖和荣誉。
这次赵匡胤的改革就是直接将地方的税赋除留作本地日常支出外,其余全部上缴中央,后期还专门在地方设立了转运使和通判负责此项业务的执行与监督。
由此可见,赵匡胤的这个分税制改革还是比较彻底和到位的,没有经过分设国税、地税的过渡而是一步到位,直接设立自上而下的税收机构一把守权。
最后是收其精兵。
这个就好理解了,赵匡胤多次下令,地方将精锐兵卒送至中央充实禁军,为了防止偷奸耍滑、滥竽充数,赵匡胤还从禁军中选出一批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
比如什么身材高大、力量爆表、射箭精准、跑步凶猛、爬墙敏捷甚至包括特别抗揍等等,将这些人挨个送到地方作为“兵样”,令各地照此选派。
之后,赵匡胤明确全国军队分为两种,中央为禁军、地方为厢军。
经此选拔,地方厢军的战斗力基本等同于不经常训练状态下的民兵预备役,平日里顶多干干站岗放哨、缉捕拿盗的差事,自然无法和骁勇善战的中央野战军相比。
需要说明的是,赵匡胤的这次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在充分考虑历史惯性和敏感事项复杂性的基础上,按照有所区分、有所侧重的原则逐步推行。
事实上,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是在赵匡胤时期完成的,而稍夺其权一直到后来赵光义时期才逐步实现。
但无论怎样,赵匡胤为如何解决长久以来存在的藩镇强立问题,为新生的大宋王朝开了个好头、打了个好样,奠定了模范蓝本。
而经此改革,节度使由起初的事实上掌握一省之军政司法财税大权的封疆大吏,退化为只掌一州之地的行政权,再后来甚至变成了级别高、待遇高却丝毫不掌些许实际权力的吉祥物,哪怕是拥有使相这一崇高待遇的亦不能免俗。
第二,牢固掌握兵权。这个内容赵匡胤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