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论人生三重境界(1 / 2)
“制盐术以及盐税大策,伯虎堪称同龄人中的翘楚。”
林如海继续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知识储备与能力,是两件事!
读书的价值,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否则就应了百无一用是书生。
决定人生高度的,除了能力,还有运势,而运势是由格局和视野决定的。
举个例子,森林里失火,如何救?
追着火灭火,或许永远都追不上火势蔓延的速度。
这时候,视野放在更高处,损失一部分森林,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开辟隔离带灭火,自然能灭火。
救火原理,蕴涵着玄妙的道理。
首先是选择。是选择冲进火海救火,还是选择开辟隔离带?
人与人命运的差异,往往就是几个重要关口的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当选择了挖隔离带,距离火海多远开挖?挖多宽投入和损失最小?
这便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求索思辨事物的本质以及运行规律,不断的坚持、重复、试错、优化并持续精进,人生将螺旋式上升,破浪式推进。
伯虎的确是个天才,无论是孔孟之间,亦或经济之道,都可达到大乾顶尖水平,为何却又出现了茫然?”
林如海说到此,端起白玉茶盏吹拂一番,呷了一口,然后轻轻放下。
“其实,这是好事!大好事!最起码,伯虎进入了深层次的思辨阶段。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说明,伯虎进入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格物致知是一个深度思辨的过程。
因为知道自己无知或者未知,对世界充满了怀疑和畏惧,甚至质疑活着的意义。
这是一个心里蜕变的过程。
你没有家族的责任,又有经济能力让你衣食无忧,甚至酒楼也非你所愿!
你有蓬勃的能量不知何处释放……
那是你太贪婪,好高骛远,想看的太远,反而看不清。”
林如海又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目光灼灼看向唐伯虎。
“成就感源于目标实现。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
锁定他,不忘初心,活在当下!
先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只需要确定一点,今天不是昨日的重复,而是每日都略有精进!
如同攀岩一般,一直往上爬,或许只为了看山顶的风景。
你大胆的爬,我帮你看着。
终将,你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随之,“咚”的一声,茶盏墩在案几上,茶汤四溢。
……
“先生一席话如晨钟暮鼓当头棒喝,让学生受益匪浅。”
唐伯虎虎躯一震,眼下的确只有三个小目标,救出秋香,酒馆开起,拜林如海为师,或许未来目标太大,比如成为人上人,到底该有多高,还真看不清!
随即摩挲着茶盏思索道,“让我想起另外一种人生三重境界的说法,和先生的说法异曲同工。”
“哦?说说看?”林如海饶有兴致道。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那时,我高中解元,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志存高远,如同初生乳虎,天不怕都地不怕,感觉世界就在脚下。
很快遭受了社会的毒打,差点彻底沉沦。
这个阶段,也叫自我或者住相。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也是正要进入的境界,为了梦想全力以赴,哪怕刀山火海,在所不惜。
这个阶段,也称为离相或者无我。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