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涉江而去(1 / 2)
在蜀地,端阳节又分为大端阳与小端阳,小端阳为每年的五月初五,大端阳在每年的五月十五。
五月初五小端阳,这一日,杨家族学终于落成了,三进三出的大院子,墙面雪白,瓦片乌黑,白底黑框绿色毛笔书写着:宣学。
两个大字,由杨毓亲手书写,它不苍劲,也没有入木三分,却是端正又秀雅。
附近村舍里,家中稍微富裕些的孩子,在家中长者的带领下,带着拜师礼,来到了学堂外。满眼的憧憬与好奇,悄悄的看着杨毓与她身边那两个冰雪之容的童子。
谢元渊微微蹙眉道:“师父,是否真的要与这些庶民同屋学习?”
杨毓道:“有阮公宗教习,你不愿来?”
谢元渊笑着,眸光却有些纠结:“师父。”
葛奉低低的笑了笑道:“师弟可忘记那日江边师父所言?”
谢元渊沉沉气道:“士庶始终不同,我还是只愿意跟在师父身边。”
杨毓看着谢元渊,其实心中是可以理解这孩子的想法的,庶民低贱,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若非她有前生那样的际遇,恐怕也不会这样。
:“好。”
:“师父说什么?”谢元渊有些不敢相信。
:“我说好,就跟在我身边,不去族学。”
葛奉微微顿了顿道:“师父,弟子可否只学阮公的课业?”
杨毓想想,道:“阿奉,智者比比皆是,比如阮公,他成名了,所以能称为名士,世人竞相学习。但有更多的无名之士,难道他们就没有智慧,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葛奉道:“纳百川,才是真正的智者。”他微微顿了顿,抬起头,看着杨毓:“师傅,我愿意在宣学学习。”
杨毓看着葛奉的眼神,心中涌上无限的怜爱:“好孩子,若是不习惯。”她想说,若是不习惯,便回来。话说了一半,心知自己行了那慈母败儿的行为,堪堪停住。
葛奉笑道:“阿奉知道师父心疼我,如此一来阿奉更不能让师父失望。”
:“好。”杨毓微微扬起双唇,温柔的一笑,手儿抚上两个孩子的头顶。
宽敞明亮的学堂中,士族庶民同堂而坐。
阮宗高坐榻上,一身青色长衫,难掩瑰丽姿容,孩子们怔怔的看着他,心怀无限向往。
阮宗微微扬起笑容,缓缓的道:“与其艳羡,不如精进学识。”
:“谢夫子教诲。”
门口处,杨毓扬起下巴,转身离去。
谢元渊扬起头看着杨毓:“师父不甚开怀?”
杨毓笑着道:“虽能同堂而学,未来的路却不相同。”
九品中正制,早已深入人心,又怎能轻易改变,这些出身寒门庶民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者,终是少之又少的。
谢元渊笑道:“师父给了他们机会,若真是出类拔萃的,能够得到当地官员举荐,也并非无出路啊。”
:“是。”杨毓笑着道:“元渊说的对。”
她转眸看着“宣学”的牌额。
宣者,云气舒卷自如之象。
《尔雅释器》说,璧大六寸,谓之宣。
这一个“宣”字,寄托着她对于这些孩子的多少希望。
她笑着翻身上马:“走,和师父去军营看看。”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