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咸阳大事(2 / 2)
赵佗心中下了决定。
但他并没有立刻出行,因为这几日的咸阳暗潮涌动。
在方士事件结束后,就有许多人在私下里开始吹嘘始皇帝统一天下,剿服四方蛮夷的功劳,又说他前阵子减免黔首赋税的德行,提议请皇帝效仿古之圣王,行封禅泰山的大礼。
这些人大都是之前被始皇帝贬斥的儒生博士,他们被封禁上朝参政之权后萎靡不振,现在好不容易抓住了封禅这个机会来重新赢得皇帝的信用,自然是不遗余力的发挥,将始皇帝简直是吹成了天下地上唯一的圣君。
除了儒生之外,大力吹嘘的还有阴阳家和那些主张出海寻仙的方士,他们帮助儒生散发舆论,影响朝中公卿。
然后那些有意讨好皇帝的公卿也加入了进来,比如左丞相王绾,治粟内史王戊,他们四处串联,开始倡议封禅大事。
法家领袖廷尉李斯,则对此事保持静默态度,并未发表意见,使得这股暗流越来越大。
终于,在王离接受始皇帝任命,率军离去之后的第三天。
封禅之事,正式在朝会上拉开了大幕。
由左丞相王绾牵头,治粟内史王戊等人跟随,正式提出了请求始皇帝行封禅大礼的建议。
“自上古以来,天下纷扰,三皇五帝号为圣明,然其所治之土不过千里,夏商周三代统御四方,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唯我大秦东出征伐,赖陛下神灵,翦灭六国,匡平海内,并剿服四方蛮夷,胡王授首,诸夏之威震于胡夷之间,此乃亘古唯有之大功。臣王绾,奏请陛下行封禅之礼,以告命于天,宣德于天下!”
此话一出,众公卿纷纷拱手附和。
“陛下之功,亘古未有,臣隗状附议。”
“臣王戊,附议。”
“臣赵亥,附议。”
……
始皇帝坐在帝榻上,看着朝中众公卿皆赞同王绾提出的封禅之事,嘴角的笑容不可抑制的流露出来。
封禅。
这是所有帝王最向往的事情,代表着他要向上天昭示自己的功绩。
按照那些儒生说的,最后一个封禅的君王是周成王,其平定三监之乱,营造成周,安定天下之后,便前往东方,封泰山,禅社首,以功绩告命于天。
周成王之后,八百年的时间里都无人再行封禅之事。
不过有封禅之心的人并不少。
据说当初齐桓公建立霸业后,自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
封禅之心在齐桓公心中膨胀,然后就被管仲一阵怼,问他为什么你功劳这么大,而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反倒是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让齐桓公好好检讨下,这是什么原因。
齐桓公默默低下脑袋,不敢再提封禅之事。
“齐桓之业,号称霸主,然与朕相比,不过是烛火与太阳所争辉耳!故昔日有管仲谏阻齐桓封禅之心,而今日却是满朝公卿,皆劝朕行封禅之事。”
“这就是差距啊!”
始皇帝心中骄傲滋生,目光盯着殿中的两人。
一人是廷尉李斯,一人是武功侯赵佗。
封禅之议,乃是儒家所倡,那些儒生的目的,始皇帝很清楚,李斯也一定很清楚。
李斯脸上带着微笑,在始皇帝的注视下,同样附和道:“陛下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行封禅之事,乃是天命所归也,臣李斯附议!”
始皇帝满意的点点头,期待的看向自己的女婿。
赵佗心中苦笑,别说之前皇帝就已经和他通过气了,就算没有说过,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反对?
敢提出反对的意见,岂不就是在说始皇帝的功劳还比不过之前那些封禅的帝王吗?
这可是政治立场问题,远比之前反对赐爵的事情要严重的多,站错了队,下场就会很惨。
始皇帝不是齐桓公。
而他们也不是那位贤相管仲。
这大概就是当朝所有公卿都支持赞同的原因,能混到这个位置上,没几个人会是傻子。
赵佗深吸口气,拱手道:“臣赵佗,附议。”
始皇帝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满朝公卿,在这一日的大朝会上,尽数奏请始皇帝行封禅之事,以皇帝并一宇内,威服蛮夷的功绩告命于天。
在这样的盛情下,始皇帝没有推辞。
诏曰:可。
王翦的侯爵名称采用琅琊刻石上的武城侯。
查了下许多读者说的“武成侯”,发现并没有明确的史书出处,最早能查到的来源是08年出版的《大秦帝国》第五部中的“大秦王封赏书”,很可能是孙先生的原创自设,所以这里不采用。有发现更早史料出处的朋友可以说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