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这种不良风气是三藏带起来的;脸都丢光了(1 / 2)
想要浪迹天涯的李白,选择接替女魃娘娘的班儿,镇守两洲交界其实李白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在李世民与法海他们的预料之外。
甚至当李白在踏入北漠的那一刻起,大家便对此事心照不宣。
出身人族,拜师截教的李白,在大义之上,当然不会做出第二种选择。只是这样的选择,在其余三界各族看来,无疑是十分愚蠢的行为。
他们当然不懂得人族,尤其是中原人族传承至今的精神,万年前的女魃娘娘能够镇守两洲交界之处,万年后的李白作为后继之人而来,当然也当仁不让。
李白知道自己被列为了八仙候选,但是他对这个八仙候选,并没有什么兴趣。
很多时候李白甚至想问,成仙是为了什么?
难道只是为了一个天庭的仙位?
难道成仙当真是为了造福三界?
对于这个问题,李白不置可否.或许对于寻常的凡人来说,如果一朝得道成仙之后,会拥有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但对于李白这样的修行者来说,似乎成不成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甚至于说,在不成仙的情况下,他们反而还自由一些,不必受到天庭天规太大的约束.最起码每天的早朝是可以免掉的。
要知道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在凌霄宝殿上个早朝,少说一季过去了如果自己不成“仙”,就以一个人族修士的身份,留在人间的话,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能做多少有用的事情。
因此,对于李白、吕洞宾这样修行者来说,成仙对于他们来说还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
八仙候补之中,除了那些被玉帝写来凑数的.真正有资格成为八仙之列的,其实在这方面都存在相似的问题。
仅目前来说,只有费长房一人不能得长生,但他对于大唐的归属感实在是太过强烈即便是最后顺利归位,恐怕也不会老老实实的安心待在天庭。
要不然说玉帝见到如今八仙这样的状况,有些无可奈何呢.明明是自己一手提点起来的,到头来却反而不认自己了。
而灵山的佛祖对此也有话说,这就跟当年三藏不愿意成佛留在灵山如出一辙.这种不良风气,完全就是她唐三藏带起来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今的唐三藏,那是三界赫赫有名的三藏圣佛,其神通与修为,根本不在玉帝与佛祖之下,且在对佛的感悟上自成一家,人家完全有开宗立派的资格。
灵山佛祖没有强留唐三藏,而是放手成全,这反而成为了三界的一段佳话.连带着如来佛祖在大唐的风评也是直线上升。
要知道以往在大唐民间,把如来佛祖与观音菩萨的牌位亦或是佛像放在他们面前,让他们选一个来上香的话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去选择观音菩萨。
如今,他们会稍微考虑一下,再去向菩萨上香。
百姓们对于香火的供奉,一向最是淳朴.除却口中说的天老大、地老二,以及实际上最大的列祖列宗之外,那完全就是看仙佛们的显灵水平,华夏不养闲神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尤其现在修行界在世俗之中已经渐渐不是什么秘密,仙佛们如果还不抓点紧,依旧本着以往的念头对在人间显灵这件事情不上心那就无异于是自己主动放弃了人间的香火。
对于几位八仙候选的状态,玉帝当然也是心知肚明他们的心收不回来就收不回来吧,但八仙终究是要归位的来镇压道家以及天庭的气运的。
如果八仙之中,还能出一个类似于三藏圣佛这样,自立门户的狠人那玉帝也就真没有什么拿捏的手段了。
而如今的吕洞宾,已经渐渐有了这苗头.谁说推动三教合一,本就是吕洞宾转世之天命所在,但他如今的际遇,似乎好的不得了。
儒家得到了曾子的传承,其儒家学问,堪比大儒。
如今儒家学问大乘,他转身又开始修道,先后求学于道家真修云牙子魏伯阳、天师侄孙葛洪,以及他的好友李白。
前者魏伯阳虽然在三界之中名声不显,但是他所着的《周易参同契》,却被三界修士推崇为丹经之祖,堪称是“万古丹经王”。
这位云牙子前辈,当然也是在年轻的时候,得到过老君的指点,这才能能够在“丹道”之上,独树一帜,并且写下这《周易参同契》,为道教丹鼎一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后一位的天师侄孙葛洪,其所着的《抱朴子》,也是丹鼎一派之经典;
至于在好友李白这里,吕洞宾则是学到了《上清黄庭经》。
吕洞宾在这三位处,完成了自己对道教修行的初学,而后便上终南山,向云中子问道十年之后,云中子表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传授的知识了,便推荐吕洞宾去了万寿山五庄观处,正式拜在了镇元子的门下。
镇元子作为万地仙之祖,其修为深不可测,五庄观中只供养着天地二字,其辈份也高
的吓人。
能够拜在镇元子的门下,吕洞宾当然是求之不得,而知道吕洞宾是东华帝君转世,且还是未来八仙之一的镇元子,也并没有因此而避嫌。
镇元子身为执掌地书的地仙之祖,其实并不能擅自离开三界这一重身份对他来说,既是保护,也是限制。
但吕洞宾的到来,让他看到了一些希望,不论是未来将地书传给吕洞宾,自己进入到混沌玄都城中;还是吕洞宾未来作为自己的传人进入玄都城,那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界代有才人出啊,他们这些老古董,因为早早就触及到了三界的瓶颈,实力修为其实已经很难有质的飞跃了.而他们还不敢放开自身对天道的感悟,毕竟他们也不愿意被天道同化。
越是修为高深的,反而是要小心翼翼的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