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私募型投资公司(1 / 2)
元旦之前在新华通大厦营业部刚见萧良时,唐国斌、曹启华对南亭实业的了解,可以说仅停留在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上。
他们做这一行,对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调研,是基本功,他们还要算基本功相当扎实的那一类。
一个月时间过去,他们所了解到的萧良以及他所创办的南亭实业,无疑是非常剑走偏锋的。
前期几乎将所有的资源都倾斜到市场扩张上,仅有百余万资本,销售队伍的规模就高达上百人;更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扩张到六七百人。
倘若将临时雇佣的促销人员算上,市场队伍短时间内会膨胀到三四千人。
广告投放也是不计成本。
一家初始投资不足百万的初创企业,半年广告投放就砸下去七八百万。
而到今年,“脑健灵”的广告投放覆盖央地各级媒体,总投放规模可能高达六七千万。
倘若萧良及他创办的南亭实业,单纯是剑走偏锋,是没有资格在这里说什么道路选择之类的话的。
南亭实业剑走偏锋的背后,是一年半时间内高强度运转,将宣发营销、多级分销联销、生产物流以及产品研产等复杂企业体系,从无到有成功的建立起来,在年中的保健品风暴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真正奠定了宿云生物在保健品行业里的领军地位。
萧良的兴趣或许广泛,介入蓄电池厂,与郭晋阳这些人的矛盾,他们也有所耳闻了,对阀控蓄电池的产品开发,对蓄电池厂的生产线改造以及新产品还没有下线,甚至中试工作还没有完成,就着手新工厂的建设。
这样的企业运营发展,不可谓不激进。
然而在激进的背后,除了蜗巢科技与工学院能源电化学实验室建立产品技术研发体系外,萧良他自己都老老实实的泡在实验室里,东洲各大夜场从来不可能有机会看到他的身影。
目前蜗巢科技以及能源电化学实验室除了陆续有一些论文发表外,也登记申请了一些技术专利,萧良都挂了第一作者。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萧良作为老板,爱慕虚荣,贪他人之功。
唐国斌、曹启华这段时间与萧良、许建强接触有限,但陆峰、周华、韩涛跟他们以前在秣陵就是相识,而陆峰、周华、韩涛在新华通大厦附近,跟他们租住相邻的小区,这段时间接触就多了。
说及萧良,陆峰、周华、韩涛都可以说崇拜了,也说了一些与沈君鹏、孙仰军分道扬镳的缘由,私人恩怨仅仅是表面,更深层次还是理念不合。
也是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唐国斌将他今后要走的路梳理清楚。
要想快速发展乃至崛起,完全循规蹈矩,不突破常规吃一两只螃蟹,是不现实的,但要光想着找又肥又美的螃蟹吃,谁都保不定哪一天会楼塌山倾、毁于一旦。
唐国斌这段时间也是反思了许久,想着注册成立真正的投资公司,正式筹措资金以及接受客户委托,依托这些年从业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进入证券市场,而不是继续寄身富海证券旗下擦边搞小动作。
听唐国斌进一步说及他的打算,萧良沉吟颇久。
公募证券基金以及以信托形式发行的私募基金,还需要过好几年才会正式浮出水面,但股市赚钱效益已经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涌入,代客理财等模式已经不是新鲜事物;证券公司亲自下场接受委托理财也是屡见不鲜。
各种私募型投资公司这两年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沪市、秣陵、锡江、深市、广城、杭城、甬城、东瓯等民间资本活跃、投资需求旺盛的城市出现,甚至眼下还是证券市场掀风搅雨的主力军。
这些投资公司在活跃证券金融市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滋生出大量非法吸纳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在国家对寄附各大银行体系吸血的转融贷加强监管之后,孙仰军与温骏等人成立融金投资,最初是拿自有资金,在证券市场掀风搅浪。
投资嘉乐科技,非但颗粒无收,还搭进去两三千万资金,孙仰军实力受损,接受沈君鹏的注资,又吸纳唐逸凡等人多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说是往私募型投资公司转变了。
萧良要在这个领域,跟这些孙子唱对台戏,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
他也不能专门为了对付这些孙子,无节制的从南亭实业抽调资金,影响到正常业务的发展。
因此,唐国斌、曹启华等人想要组建私募型投资公司,萧良是支持的,但也要跟他们确定好边界。
唐国斌作为从业多年的专业人士,对此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他主要还是对标国外的私募基金,权衡国内的法律风险,注册投资有限合伙公司之后,计划对客户设立一定的门槛,限定规模,不作风险投资回报承诺,进行适当的份额分级管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