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二子;杨氏远亲(1 / 2)
第303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二子;杨氏远亲
众所周知,李瑄对鱼肉百姓的官吏和贪官污吏,绝不手软。
正因为李瑄以身作则,和严谨的律法,地方官吏才有所收敛,使天宝年间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机。
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只要无法根治,李瑄压制得越狠,届时反弹得就越厉害。
宋浑自知辜负父亲宋璟,哪怕李瑄拜相以来不再贪污,但他一向与李林甫友善。
而心中的欲望,也一直被撩拨。
这也使宋浑在此次朝会上,第一个反驳李瑄。
然而李瑄的话,让宋浑外厉内荏,无从反驳。
此时,李瑄的老对手,精通经典的达奚珣站出来,想再与李瑄对峙一次。
他忽略本质,以为只要不让李瑄推行新法,就是保守派的胜利。
李林甫老矣,他是时候在保守派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了。
“启奏圣人,恶欲在心,乃人之本性。都说尧舜是圣朝,民风淳朴,首领无私,但在尧舜时代已有缙云氏那样聚众敛财的贪官。世人皆知秦律严苛,然赵氏二世而灭。我大唐以儒家为本,李相的行径却是法家之事,过往的教训还不够吗?”
“法家的代表商鞅竟然认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种蠹虫,这种荒谬的理论,能学习吗?”
“太史公在《酷吏列传》说过,上等的统治者重视道德,世人发自内心尊重规则;下等的统治者用威胁和惩罚的手段,世人畏而不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不仅仅是对百姓,对官吏也一样。”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佞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在法家得势,律法最严苛的时候,天下的法网一层套着一层,十分严密,然奸诈刁民和贪官污吏,依旧层出不穷。臣敢断定,一旦考成法和一条鞭法施展,地方官吏时时刻刻不会再想着治理百姓,劝课农桑,而是想着如何钻法律的漏洞,如何逃避责任。历朝历代,律法已补一千年,然不全面,即便再过一千年,依旧如此。更别说有些被逼急的地方官吏,弄虚作假,谎报成果,祸患全会加诸于百姓身上……”
“臣尽良言,请陛下明辩要害。”
达奚珣向李隆基一拜后,吐出一番长篇大论。
他不再与宋浑一番说辞,而是驳斥李瑄为法家。
这个时代,法家是为人所诟病的,说你是法家,等同说你是酷吏。
孔子认为道德是可以影响法律的,但是商鞅却认为道德绝对不能干涉法律,因为道德本来就非常虚伪。法律就应该冷酷绝情,犯罪就死,甚至小罪都要杀。
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这是商鞅主张的信条。
另外,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刻薄寡恩,冷酷无情,通常没有好下场。不过这也符合法家的逻辑立场,按照他们的观念,人与人本来就是互相利用的,所以他们被君主利用完毕,自然就被无情抛弃。
“李相……有何要说?”
李隆基竟然被达奚珣微微说动,他沉吟一番后,看向李瑄。
被达奚珣偷换概念后,他也认为李瑄有法家倾向。
“达奚侍郎这种混淆视听的话,请不要用在我的身上。”
“正如达奚侍郎所言法家对六蠹的定义,我遵从礼乐,工于诗书,孝悌、仁义、贞廉,我亦未有缺失。我虽军功入相,但绝不会做非兵羞战的事情。”
“既然达奚侍郎满口尊儒,那是否知晓儒家以忠恕一以贯之,忠乃尽心待人,恕乃推己及人。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官吏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以身作则,难道不应该吗?”
“以前诸葛亮执法严苛,狄仁杰有过必罚,他们能算是法家吗?”
“天地万物,皆为陛下所有,陛下给予,才算拥有,明争暗夺,就是大逆不道。连百姓都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道理,你难道不清楚吗?”
“别妄想给我扣上法家的帽子,如果有人同情贪官污吏,那这个人一定是贪官污吏;如果有人庇护豪强,那他一定与豪强有利益。”
李瑄正颜正色地说道。
法家既不相信天道,更不相信人道,它只讲霸道,它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法律纯粹以利益为导向,严刑酷罚,赏善罚恶,完全不考虑道德。
李瑄肯定是不提倡法家的。历史已经证明,纯粹的法家不适合。
后世人们渴望“公平”,憎恨“特权”的心理,让法家有一批崇拜者。
殊不知,正是因为儒家中庸的外衣,美化了法家的残酷。
许多人不经意间,犯下死罪。就人性而言,法家的残酷性任何人都无法接受。
而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更适合“顺”,引导人性渴求。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而非个人权力。
这亘古不变。
但变得是人心,人心若变,本末倒置,一切都会崩塌。
所以李瑄听到达奚珣扣他法家的帽子就想笑。
“李相善辩,我自愧不如。但就算将黑的说成白的,也不能不遵循规律。难道李相幻想着天下没一个贪官?这符合实际吗?”
达奚珣心中一虚,李瑄话落以后,他用“善辩”来讽刺李瑄。
人都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但李瑄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地方官吏也要求严格。
完全不考虑实际。
“我从未想过天下间一个贪官都没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朝廷大臣要做的,就是要将大部分不良官吏,变为小部分。放任不管,风气将越来越恶劣。只有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实施,才能有限遏制这种现象。《论语》上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为地方官,这只是最基本的准则。”
李瑄重申自己重在遏制贪腐蔓延。而且惩治贪污腐败,不是一蹴而就,要源源不断。
哪怕一条鞭法考成法实施,一定会有不少贪官污吏钻空子。
“启奏陛下,臣难以接受李相的新法,请圣人明鉴。”
达奚珣已经陈述,他希望李隆基能作出判断。
他不想再与李瑄争辩。
“达奚侍郎,你反对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然给出的理由表面上冠冕堂皇,实则令人失望。你到底想帮谁说话?”
李瑄看李隆基犹豫不开口,立刻对达奚珣质问道。
“我一心为国家!”
达奚珣自然不会承认。
“为国家能说出这样的话吗?敢不敢看着我的眼睛。”
李瑄瞪着达奚珣。
达奚珣刚想回以目光,但他看到李瑄眼睛的一瞬,立刻将头撇过去。
他利益在其中,无法直视李瑄眼中的威严。
这种心虚,让李隆基和满朝文武大臣看在眼里。
李隆基终于确定,达奚珣的辩论徒有其表。
保守派的大臣皆摇了摇头。
李林甫老神地坐着。
“诸卿还有什么问题?”
李隆基终于发声,问朝堂上的文武大臣。
“臣同意新法,这是国家强大的策略。”
杨国忠第一时间出班向李隆基说道。
毕竟昨天已经放话,圣人早就同意新法,他正好秀一下存在感。
“李相才绝过人,相信可以主持考成法和一条鞭法,改革税收,整饬地方官吏。”
裴宽按照约定,表达对李瑄的支持。
“啪啪啪……”
然后杨慎矜、杨璹、李岘等支持李瑄的官吏皆以笏击掌。
而裴宽能支持,也引来一部分中立派的赞成。
当然,保守派是不可能同意李瑄的。
这样的法令,看起来就像一把刀一样,悬挂在地方官吏的头顶。
现就看名义上的首席宰相李林甫是何看法。
但李林甫迟迟未说话。
“启奏陛下,臣一向致力于国家的强大,百姓的富庶,夙兴夜寐,不敢懈怠。持诸葛亮剑,不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穿上宰相的服冠,有感责任重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臣毕生的追求,请陛下同意新法。”
李瑄再次向李隆基一拜。
现在李林甫同不同意已经不重要了。
有朝堂上大部分官吏的支持,只要李隆基一锤定音,就可以拟订至郡县。
少数服从多数。
李林甫也无能为力。
“李相,刚才最后一句,你再说一遍?”
满朝文武被李瑄的话语动容,李隆基又重新问李瑄一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李瑄面不改色,一字一句地说道,声音慷锵有力,在大殿上产生回音。
所有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放在李瑄身上,心思各异。
“这是忠臣贤士的话啊!”
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得到快乐之后再快乐。
李隆基和满朝文武都觉得若没有高尚的人格,说不出这样的话。
有些平时看李瑄不顺眼的官吏,都在心中暗暗赞叹。
连李林甫都认为李瑄的文武双全,品德操守,古今未有。
更别说本就支持李瑄的官吏,和李瑄的崇拜者,在他们心里,李瑄就是圣哲。
他们要全力以赴,帮助李瑄完成新法,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既然宰相们和大部分大臣都支持考成法和一条鞭法,那朝廷就准备实施吧!”
“朕任命李相为一条鞭法黜置大使,考成法黜置大使。全权布谋新法!六部和中书门下堂必须服从调度。”
“右相,你认为呢?”
李隆基对李瑄继续加冕,末了,还点名李林甫。
李瑄的一言一行,皆有魅力。
李瑄对李隆基的一句夸赞,胜过朝野千万句赞美。
所以李隆基在众多事情上相信李瑄,这种宠信,是区别于安禄山的。
“回陛下,臣必全力配合李相。”
李林甫出班回复道。
此时他的眼睛泛着光芒。
他和达奚珣不同,他看到的问题更深。
并且心里有一种强烈的直觉,李瑄在自掘坟墓。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李林甫感觉李瑄要马失前蹄了。
他认为是常平新法的实施,让李瑄觉得太顺利。
他承认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李瑄。但对人性的揣测,绝对强过李瑄。
考成法和一条鞭法,是李瑄与地方官吏撕破脸的契约。
李瑄虽然一直叫嚣着贪官有多少杀多少,但实际上也就宰杀数十人,更多的是处置,惩罚,降级。
他更明白,李隆基求稳的心态。
一旦事情烦乱,最先不耐烦的,一定是李隆基。
李林甫话语一出,保守派的一些大臣非常愤怒。
就算事不可为,李林甫作为保守派的领袖,好歹表个态吧。
赞成的这么干脆利落。
李林甫自然有他的想法,他从来不是真正的保守派领袖。只是那些大臣的挡箭牌而已。
失去权势后,李林甫控制不了达奚珣和萧隐之等老资历的大臣。
最让李林甫难受的是,他的心腹爱将吉温背叛他,投入杨国忠的怀抱。
李林甫一度心灰意冷,诸事不顺,人和心都在老去。
尘埃落定,高力士宣布退朝。
下朝的时候,李林甫看了一眼李瑄。
李瑄也正好看向李林甫。
此时李林甫心中一突,他从李瑄眼中看到了耐人寻味。
“右相,你在坚持什么?你离世以后,还剩下什么?”
前往中书门下堂的路上,李瑄走到李林甫的面前,向他说道。客气的话听起来很不客气。
“我想战胜你一次,我是大唐的名相。”
李林甫不快不慢地回复李瑄。
“后汉的梁冀也认为自己是名相,但世人是怎么评价他的?我们没有评价自己的话语权,功过自有后人说。”
李瑄笑着向李林甫说道。
“我曾风光无限,不需要后人评价!”
李林甫顿住一下脚步后,继续向前。
看得出来,以前他或许不在乎,老了以后他也在乎。
“我的新法一定会成功,只可惜右相难以看到了。”
李瑄意味深长地说道。
岁月不饶人,李林甫想到此可能是他的遗憾,不由眼神一暗。
“不过右相还是很有可能看到的。”
李瑄又自相矛盾地说道:“今日就拟订文书,将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内容,通过驿站传递天下郡县,让地方官吏有心理准备,何如?”
“李相,你是认真的吗?”
李林甫皱眉问道。
地方官吏知道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内容越早,闹腾得就越早,于李瑄不利。
正常情况下,应该做好万全之策,再下达郡县。
“入中书门下堂后,中书省的书令史起草文书,右相可要签字啊!”
李瑄当然是认真的。
李林甫现在任李瑄摆布,他必须签字。
当天,中书省文书起草签字,门下省审核签字,李瑄复核后也签上自己的名字。
由活字印刷术,印刷出一千多份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策令,盖上印章,由译卒四百里加急,发向除安西都护府外所有郡县。
包括陇右的柏海、青海、九曲一带。
消息所过,如惊雷一般响彻。
地方官吏震惊此消息,如芒刺在背。
先不说税制改革后的一条鞭法,就是考成法,让许多门荫入仕的官吏如泰山压顶一般。
他们认为自己迟早会被李瑄整死。
剑南道,绵水县。
“李相高居庙堂,不知地方的困苦。颁布考成法,这是在压榨我们啊!如此和地方上的豪强有什么区别?”
绵水令把绵水县衙的官吏叫到正堂,他向属吏传递信件以后抱怨道。
他门荫入仕,自知才干有些欠缺,所以一直当一个高高在上的县老爷。
平时地方大族孝敬一点,再加上家中妻妾成群,足以享受荣华富贵。
在山高皇帝远的绵水县,他就是土皇帝一样,让他离开他都不想离开。
他也不做什么太过分的事情,哪怕是监察御史、采访黜置大使路过绵水县,也不可能查出端倪。
当官不就是为了享乐吗?绵水令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他相信天下间大部分县令,都和他一样。剩下一小部分,才是利欲熏心,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
“唉!考成法连我这个小小的县尉也有要求,李相不给活路啊!他在宰相位置上发号施令,却不在乎地方官吏的声音。”
绵水尉叹一口气后,缓缓说道。
“现在绵水县内的常平新兵百总曾经是一名陇右的老兵,他油盐不进,表面上是为常平新法收债,却总想盯着我们的过失。”
绵水丞也抱怨一声。
现在地方上都知道常平新兵不是省油的灯。
他们的百总,无一例外,是衣锦还乡的河陇老兵。
绵水县的常平新兵数量有一百三十人,而县兵被削弱后,只剩下七十人不到。
由于常平新兵为百战边军统帅,他们招募的虽然都是农民,但哪怕几天训练一次,战斗力也不俗。
县令不能管理,只能防备。
而且,县里的常平新兵的上司,是一个千总。
千总驻扎在郡治所,也有数百名士兵,那千总曾经还是一名军中押官。
平时的郡兵县卒,都是太守县令说得算,也使得他们无法无天。
现受常平新兵指挥使直管的常平新兵,隐隐冲碎郡县体系。
“李相杀人不眨眼,我们今日要是反对,明日一顶阻挠新法的罪名立在我们身上。我们的脑袋就要在周围郡县传递了。”
绵水令抓着自己的头发,觉得进退两难。
如果遵从考成法和一条鞭法,以后想要享福就难了。
不遵从,死路一条。
“明尊,下官有一计,或许可实行一下。”
就在这时,县里的主簿眼睛一亮,向绵水令禀告道。
绵水县主簿不是朝廷命官,属于“流外九品”,吃得是县里的俸禄。一般充当县令的狗头军师。
他是大族出身,希望自己能通过考核,成为真正能朝廷命官。
“你所谓的计策,会让我们掉脑袋吗?”
绵水令沉声问道。
有错朝廷处罚的是他们,不管谁来,主簿凭借“县望”的背景,依旧是主簿。
所以绵水令要慎重考虑,以免被当枪使。
“下官保证,一定可以逼迫李七郎停止新法。”
主簿自然是把胸脯拍得邦邦响。
“说说看。”
绵水令让其回答。
“明尊,我们可发动百姓,向常平粮仓借粮,直至借空常平粮仓。只要我们联系其他郡县,全国都是如此,那常平新法就会以失败告状。常平新法失败,圣人一定会中断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主簿向绵水令献出计策。
“问题是百姓无法借那么多。”
绵水令皱眉回复。
“可以找地方大族帮忙,让他们的宗族和控制的佃户借粮。很快就可以借空。”
主簿阴险一笑。
“借粮有期限,你们难道不还了吗?不然李七郎派御史下来,把你们全屠了!”
绵水令看着主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