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劝说(1 / 2)
临河镇的升级让得于洪飞又成功收割了一波民心,这功能简直不要太好用。
城名:临河城
等级:一级
领地资源:因地河岸平原,是天然的自然港口。
现有人口:12868人
现有资源:粮食1059856单位,石料46468单位,木材157800单位,铁锭99600单位,铜币2500000枚。
升级条件:人口20000,粮食20000单位,木材15000单位,石料15000单位,铁锭3000单位。
现有建筑:政务厅(1座)、民房(403栋)、仓库(9座)、农田(116块)、城墙。
可建建筑:民房、仓库、农田、客栈、校场、兵器铸造司、防具铸造司、车马铸造司。
查看了一番临河城的情况,眼见各项资源都还充足以后,于洪飞也就不在过多关注。
随着安定城和临河城的不断发展,安定城那边的伐木场和石料场已经一扩再扩了,现如今基本勉强能够满足两地建设的需求,临河城的116块农田每月也能产出九百六十石粮食,虽还无法完全满足临河城现有人口的需求,但缺口也不大,还能支撑很长一段时间。
成功将临河镇升级为城以后,于洪飞继续在临河城呆了两天。
两天后,于洪飞启程返回安定城,随行的队伍很庞大,在狭窄的谷道里绵延数里。
除了孙伏伽及其麾下的六司佐吏和随行护卫的军队以外,还有段文鸯、鲜于修礼、萧敌鲁、耶律偶思等降将,以及颜真卿、马相如、傅弘之等人。
进入谷道以后,安定城的繁荣景象自然令跟随而来的众人大为震撼。
特别是安定城外的那一片绿油油的农田,看得人心生欢喜。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安定城现如今已有农田一百八十四块,合计占地面积九千二百亩,每月可产粮一千五百三十石,正常消耗下都足以满足一万两千人的消耗,若是加以控制一下的话,养活两万人不是问题。
一个人口仅有一万多人的城市就能拥有如此产粮水平,这在现今这个乱世绝对是极为少见的。
回到安定城,于洪飞很快就忙碌起来。
随着势力的不断发展,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府衙系统的复夏军内部已经积攒了大量的政务需要一一解决,再将所有事物都交由孙伏伽和一众六司佐吏们已经行不通了。
主要还是内政人才的缺乏,如孙伏伽这般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仅有他一人,基层人才也严重不足。
得益于前世所积累的广博见识和基础知识,于洪飞虽是在某些具体事务上没有孙伏伽等人精通,可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的效率却明显超出了他们许多。
为了解决基层人才不足的问题,于洪飞还特意向孙伏伽提出了举办扫盲培训班的想法。
对此,孙伏伽是强烈反对的。
办扫盲培训班这种事在后世很好理解,可于古人而言却是新鲜事物。
古人倒也不是没人想到过这种方式,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识字率太低,想要让普通人来上这种培训班代价太大,统治阶层根本不会做这种耗时又耗力的事情。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招现成的读书人。
再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的士族、门阀、文人阶层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垄断才铸就了他们的统治地位。
封建社会的愚民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管控天下百姓。
若是按照于洪飞所提出来的在复夏军治下大规模举行人才培训班,势必会造成治下百姓的认知水平大幅上涨,民智的开启反而会大大增加征服的管理难度。
在没有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有助于官府统治天下的科举制度出台以前,盲目提高治下百姓的识字率和成才率反而是坏事。
而且,以复夏军现有的人才数量,也不足以支撑军府这么做。
经过一番商讨后,于洪飞最终选择了一个择中的办法。
那就是开小灶,举办规模小一些的人才培训班。
凡复夏军军府的官员和佐吏,每月都必须定期抽出一定量的时间来集中参加培训,培训的老师则由孙伏伽等有识之士担任,培训时间主要选在不耽误白天工作的晚上进行。
培训的内容不仅仅只是识字,还有业务能力方面的,职位不同需要集中学习的业务能力自然也不同。
不必广而全,只需专精即可。
这样的集中学习模式,于洪飞还准备推行到军队里。
军中,凡队正以上的军官,除每天必须要进行的日常操演和练兵以外,还得以团、营为单位集中进行研讨学习,分析不足,收集经验教训。
不过,这样的方式势必会引起军中一些大老粗的不满,于洪飞还是准备先一步步来,先从校尉及以上的军官开始,由他亲自主持集中学习。
困难只是暂时的,于洪飞相信只要按部就班的推进下去,未来的复夏军必定会有大量名将诞生。
因为忙于军务和政务,于洪飞陪着拉拢傅弘之等人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这个重任还得落到蒯恩身上。
至于颜真卿和马相如等人,则是仅在安定城待了两日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