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章:最后一次北伐(2 / 2)
说起来,这事情还真的跟吴玠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在前不久,他误服丹药,已经回归到天上的神位去了。
英年早逝,实在是太可惜了。
一直以来,吴玠象是一面坚固无比并且带有尖刺的盾牌。
他不但保护着陕西这个重要的兵源之地,还扼守住川蜀的上游。确保着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在稳固防线的同时。大量地杀伤金军的有生力量。
这些杰出的贡献。对于南宋而言,就是立国之根本。
人去楼空,当然值得可惜可叹,只不过南宋朝廷在这位英雄死后的种种安排,就显得让人痛心疾首。
吴玠死后,他的弟弟吴磷是最理所当然的接替人选。
身为吴玠的弟弟,吴磷参与了吴玠在西北战场上的所有战事,其中有多场的战役甚至就是吴磷直接指挥的。比如大散关之战。
无论从能力、人缘、声望、还是对西北战场的熟悉程度、等等,吴磷都是在当时最佳的一个人选。
可以这样说,只要是让吴磷接替他哥哥吴玠的班,西北战场就不会出现任何大的变动,即便吴磷很难比他哥哥做得更好,但也绝对不会差。
问题是,朝廷自有朝廷的选人标准。
南宋朝廷一直以来最忌讳的是什么?武将的独大。
这几年西北战场虽然安稳,但吴玠这个西北王的权势越来越重,也引起朝廷的种种不安;如今吴玠突然身亡,朝廷还不趁机把西北的权利给收回来?
对于吴玠的死。朝廷最终的安排是:
第一、追赠吴玠为少师,赐钱三十万贯。谥武安。
第二、行营右护军的军权上缴给川陕新任的一把手胡世将。具体军权下分,由三个将领负责,分别是吴璘、名将郭成之子郭浩、以及右护军的老行伍杨政;他们就是后来史称的“蜀中三大将”。
对于这样的安排,高宗皇帝非常得意,四川终于姓赵,不姓吴了。
结果是,高宗皇帝得意不了几天,完颜撒离喝的几万金国骑兵就入陕而来了。
不得不说,完颜撒离喝的入陕挑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在现阶段的西北官场上,忙的是如何重新划分新的辖区,各自参拜新的长官,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所以,完颜撒离喝进军神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金兵从河中府渡黄河入同州(今陕西大荔),长驱直进,奔袭近二百五十余里,几天之内就拿下了长安。
这个速度让川陕方面新的领导层没法反应,实事求是地说,斥侯探马的速度都不见得比撒离喝跑得快。
一直到当完颜撒离喝逼近凤翔府的时候,近五万多名的右护军还分散在陕西的各地,临时调整调度的将领们还在上任的途中,胡世将本人坐镇河池大本营,想召集高层开会,居然找不到人。
就在胡世将万分焦虑之际,他终于等到了第一个前来报道的武将。
他就是吴玠的亲生弟弟---吴磷。
西北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能依靠的还是姓吴的。
吴璘赶到的时候,正好是胡世将和他的参谋们在开会。而他们讨论的议题是:大本营还应该设置在河池吗?
为什么他们会讨论这个话题?
其中一个参谋向吴磷解释道:“金兵推进的速度太快了,如今右护军兵力分散,河池的防守力量非常薄弱,撒离喝一定会以这里为目标,重点突破的……”
这番话差点把吴磷给气晕了。
想当年吴玠把河池设为大本营,就是因为它地理险要总揽全局,越是危难的时候,这里的重要性才越是得以彰显。
河池如此重地,这时居然要主动放弃,这是什么意思?
所以吴磷大声怒斥道:“懦语沮军,可斩也!”
这帮死秀才都该拉出去砍了
这时候,感人的一幕出现了。
朝廷刚刚任命的川陕第一人,四川制置使兼领宣抚使事胡世将站了起来,对吴磷说道:“我本是文人,不懂军事,朝廷派我接管宣抚司,只是为延续以文制武的老传统罢了,所以一切军务,仍按吴宣抚在世时的制度。”
胡世将的意思是,军事是我的外行,这里你说了算。
有了胡世将的这句话,吴璘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保证,一定要守住河池。
就这样,西北军的铁血防守又重新出现在了河池。
具体的过程是:一连三天,宋军顶住了金军骑兵的无数次冲击。期间他们被强攻,顶住;后来宋军反击偷袭,却被反偷袭合围;他们冲出包围圈;逃向渭州,被追击;后来他们又反追击……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宋军的损失惨重,却还保得住河池;金兵也被消耗得惨极了,被迫退回凤翔,重新休整。
就在这种背景下,岳飞开始了他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中原北伐。
。(未完待续。。)
ps:谢谢心花错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