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难舍离情(2 / 2)
“弈石、安石,如今你们二人将往长安,尚未受到重用,便急着要与我撇清关系?”
当然,这种说辞无法使人信服,谢安也只得任由外人误解,却不能坦诚自己受到了桓熙的威胁。
抛开百保鲜卑、鲜卑弓骑、匈奴弓骑这些纯粹的胡人军队不谈,如近卫义从、以及从凉州迁来的关陇突骑、驻扎在弘农郡的三万步卒,这三支部队之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胡人。
司马兴男自然是要留在洛阳,但桓济夫妇,以及阿满等孙辈,却是要回去长安。
谢弈、谢安带着子侄回到客船上,谢尚目睹船只消失在江雾之中,这才收回了视线。
凉州拢共也才四万户,前凉若不是在河西部落之间招募将士,当初哪来的三万步骑抵御后赵的进攻。
“我知道,安石并非趋炎附势之徒,此番前往长安,必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自姚襄撤离淮南之后,淮南地区被一分为二,北部为北徐州,由北徐州刺史荀羡管辖,镇于寿春。
“安石有山水之志,不愿受案牍之苦,如今又为何违背自己的志愿?”
但如今,随着谢安离去,王坦之仔细想来,匡扶晋室、对抗权臣的道路,终究是要他独自走下去。
凉亭内,王坦之注视着谢家的车队离去,忽然之间,内心生出无尽的惆怅。
若是心生猜忌,谢尚也愿意弃职而去,倒能落得一身轻松,不需要去呕心沥血的想着怎么对抗日益强盛的桓氏。
但是谢尚问心无愧,回到衙署之后,也自会上表解释此事,至于朝廷信与不信,就不是谢尚所关心的了。
且不说桓济在梁国担任了刑部尚书一职,哪怕是白身,桓温也不可能将他一直留身边,给到与麾下将佐长期接触的机会。
说罢,谢尚自己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可见谢安推辞朝廷的征辟,而响应桓熙的号召,实在大失人望。
桓熙如今养育了三子一女,这证明他的身体并没有问题,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子女。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正月初三,清晨。
堂兄弟之间久别重逢,三人自然都是喜笑颜开。
当然,谢安之子谢琰年仅三岁,如今还没有封、胡、羯、末的说法。
谢弈本想与堂兄谢尚见上一面,他们如今都已是高龄,经此一别,谁也说不准今生能否还有再见之日。
谢弈、谢安兄弟带着家人离开建康,而那些跟在谢安身边,由他悉心调教的子侄辈们,也一并追随叔父前往关中,继续受其教导。
但谢安劝阻了谢尚,一旦他们下船,谢尚必将陷入两难的境地。
谢尚并不责怪谢安接受桓熙的征辟。
他当然知道此举会引得朝廷不安,毕竟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究竟谈论了些什么,谢尚是否通过谢弈、谢安向桓家转达了投诚之意。
世家大族,本就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这也是他们历经朝代更迭,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
而被迫自尽,又将此事泄露出去,造成桓、谢两家关系破裂的谢安,也将会是整个陈郡谢氏的罪人。
来人正是二人的堂兄谢尚。
除非是遇到了不讲道理的杀才,诸如尔朱荣、黄巢、朱温等人,敢于在着手准备改朝换代之时,大肆屠戮公卿大臣,将他们扫进历史的尘埃之中。
在王坦之眼中,桓熙与其说是晋国的梁公,倒不如说是胡人的单于。
为数不多的送行之人当中,有一人却很特殊,正是会稽王司马昱的谋主,屡屡为朝廷对抗桓温建言献策的王坦之。
桓熙重用胡人,完全是无奈之举,哪怕他从荆州迁来些许人口,但这并不足以改变关陇地区,胡人占据人口大多数的局面。
谢弈清楚自家三弟的性情,绝不可能是因为贪慕荣华富贵而出山,对于他的选择,也感到疑惑不解。
年轻时,他与郗超齐名,有俗语赞曰:
南部则由豫州刺史谢尚坐镇,治于历阳。
盛德绝伦郗嘉宾,独步江左王文度。
独步江左一词,本是称赞王坦之的才气,在江东无人能出其右。
至于桓祎,他连小麦、豆子都分不清楚,养在身边也不怕对桓熙造成威胁。
有书友不清楚为什么谢安被逼自尽,消息泄露,他自己会成为陈郡谢氏的罪人,所以文中稍作解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