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登门拜访(1 / 2)
实际上,梁国在明年的日子注定不会好过,主要原因还在于财政吃紧。
尽管桓熙平定叛乱,通过掠夺鲜卑乞伏部、破多兰部,可谓是收获满满,但也架不住他赏赐将士、大肆扩军,以及需要赈济凉州灾民。
五月盛夏之时,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霜,不仅在凉州地区引发了大规模的叛乱,也冻死了田地里的庄稼。
武威、金城、西平等三郡受灾,颗粒无收。
桓熙已经在凉州推行均田制,哪怕这场天灾晚几年到来,民众依靠分得田地后,积攒下来的粮食,也能自己渡过难关。
可是年初均田,年中受灾,一次秋收都没经历,凉州的穷苦百姓哪来的积蓄渡过灾年。
因此,从短期来看,桓熙攻取凉州,等同于是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至少在明年秋收以前,财政压力都难以得到缓解。
随着府门被缓缓打开,桓熙也从与韩嫣初次见面时的惊艳中回过神来。
三人商议过后决定,将此前追随王猛东出的三万步卒与一万州郡兵,以及他们的家属,总计四万户安置在弘农,交由邓羌统领。
桓熙招呼道:
“子良无需多礼,坐下说话,今日先生难得破费,特意为我准备了好酒,不曾想,这酒香却将你给勾了过来。”
说着,权翼反问道:
“不知梁公与景略究竟在谈论何事?”
“家父有言在先,我若置之不理,必会招人非议,认为桓某忤逆不孝。
权翼摇头道:
“莫非景略真以为我在屋外偷听?权某刚刚靠近厢房,只听见景略在说事情不会传扬出去。”
“梁国将领之中,能当此任者,唯邓(邓羌)、谢(谢艾)二人而已。
权翼也把方才的疑惑抛到了脑后,回答道:
王猛早已回到了长安,桓熙入城后,便迫不及待的直奔尚书台,前去寻他。
王猛不答,笑着对桓熙道:
“都起来吧。”
偏偏重赏将士、扩充军队、赈济灾民,这些都是非做不可的事情。
王猛与权翼见他这副假正经的模样,相视而笑。
如果是财政富裕的时候,倒是可以推行以工代赈,毕竟只要管饭,就能得到充足的劳动力,趁此机会可以推动基建工程的建设。
韩嫣已经为桓熙诞下一名庶子,桓熙碍于时代背景,必须以孩子母亲的身份,来区分他们的贵贱,但不等于他会忽视这个庶子,如独孤伽罗一般,将庶出血脉视如猪狗。
“我自会写信给父亲,答应他在冰雪消融以后,向弘农迁徙民众,布防重兵。”
但桓熙还是暂且留在了尚书台,耐心与王猛、权翼商量一些大事,其中就包括了往弘农郡驻兵的数量。
洛阳北有虞国、燕国,东面的兖州如今也被姚襄占据,荀羡在秋收之后已经与他置换了领地,退往淮南。
王猛笑道:
当然,桓熙也能理解桓温的苦衷。
厢房内,王猛暖了一壶酒,恭候多时。
二人精力有限,又要治理梁国,又要调教阿满与香孩儿,实在抽不出时间再来替桓熙管教如意。
因此,桓熙特意派人叮嘱王猛、权翼,无需百官迎候,各司其责即可。
“先生务必告诫各地长官,节省开支,不是让他们一毛不拔,倘若谁的治下饿死了人,我必定要在事后追究他的责任,严惩不贷。”
桓熙微微颔首,王猛所言,甚合他的心意,但桓熙还是好奇,因为他并没有来得及将自己的计划告诉王猛,桓熙问道:
“梁公,看来子良尚不知情,假使他人闻知此事,只可能是梁公泄密。”
一名肤白胜雪,有着迥异于中原女子容貌的妇人怀揣着紧张,也在注视着门外的来人。
但梁国的财政情况摆在眼前,桓熙只能尽可能的节省开支,在灾区搭设粥棚,施舍些米粥,保证百姓不被饿死即可。
王猛点头应是,转而说道:
“臣离开洛阳时,楚公寄言,希望梁公能够经略弘农。”
沈赤黔应声,转而派遣一名郎卫前去报信,自己则快步跟上了桓熙。
以王猛、权翼与桓熙的亲密关系,真要行刺,只怕桓熙的坟头草都已经长得老高了。
“而谢尚书任职兵部,另有重任,因此,臣斗胆向梁公进言,请以邓将军为弘农太守。”
桓熙无奈摇头,他又询问王猛:
“先生以为,何人可为弘农太守?”
话音刚落,只见房门被推开,桓熙以为是刺客,正欲起身呼喊,定睛一看,却是权翼笑着走了进来:
“主公若非意在代国,怎会以应远(邓遐)镇守银川。”
桓熙闻声发笑,原来是这项人事安排让王猛猜到了自己的想法。
邓遐固然是一员大将,但并非帅才,由他坐镇西套草原,也就代表着桓熙自己的精力会放在河套地区,自然不用谢艾、邓羌这样的统帅去主持局面。
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桓熙在王猛、权翼的陪同下走出厢房,带着郎卫们守在院子里的沈赤黔赶忙迎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