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高山流水(2 / 2)
不敢说向王猛一样,能掌三州之政,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哪怕是当个小吏,那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这些人都是桓熙逐一挑选,对于落选之人,他也会勉励众人继续努力,毕竟想要平定北方,光有三万战兵可还不够,等关陇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再次扩军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至于他们的田地,官府自会安排人照看,等到秋收之后,再根据收成,扣除租税,得出剩余,再发函往长安,由长安官府补贴给他们。
不过他也没有就此不管不问,至少他已经研发出了印刷术,只有书本多了,知识才能得到推广与普及。
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桓熙作为一名文科生,都能轻易捯饬出来。
实际上,桓熙与王猛有心打破阶级壁垒,让更多寒门子弟能够跻身仕途,他们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但北方历经四十年的胡人统治,文教不兴,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子子孙孙去在田里没头苦干,总会有父母想要供孩子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他自被桓熙招至麾下以来,桓熙总是在说欣赏他的笛音,却不是把他当做一个乐师看待,而是委以重任,让桓伊镇守一州之地。
既然丈夫不在关中,她又何必往长安去,谢道韫立即改道,径直去往梁州,追夫去了。
虽说知识无价,但桓熙为无价之宝,定下一个并不昂贵的价格,也算是利国利民了。
桓熙在汉中抚慰士人,也将选拔当地士族的优秀子弟,把他们留在身边,量才录用。
毕竟,说到知识改变命运,此时的关中就有一个最好的例子,正是曾经当过货郎的军师将军王猛。
谢道韫在归途中与桓熙的信使错过,直到进了武关,谢道韫才听说桓熙已经出巡。
桓温因此对殷浩等人恨之入骨,认为就是他们给自己拖后腿,让他荒废了这几年。
当然了,梁州没有生出乱子,也与朱序的努力有关。
这样的信重,舍王猛、朱序,也就是桓伊了。
对于桓熙来说,草创基业,每一分钱都得用在刀刃上,暂时无法全力支持教育事业。
燕、虞两国都是手足情深,再回头看看桓家,着实让人唏嘘。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桓熙,给他一个苻雄、慕容恪当弟弟,他也能把对方看得和王猛一样重。
这种说法老奴也有耳闻,自然气愤。
士为知己者死,此生得遇这样一位明主,受他重用,哪还有别的奢望。
幽州,蓟县。
如今镇守汉中的将领不是朱序,而是桓伊。
与过去不同,曾经那些与桓熙并不对付的梁州士族,如今一个个都在汉中城外等着,争相迎接桓熙的到来。
“王兄,冉闵无智,不过匹夫之勇,其麾下将士久战,不堪驱使。
夫妻在汉中城外团聚,坐上回城的马车,车厢里,桓熙抱着阿满,对谢道韫说道:
“不久前,周楚的妻子诞下一女。”
确认南征的时间之后,慕容恪匆匆返回了中山郡。
桓熙在汉中期间,与桓伊食则同席,寝则同眠,对待这些外镇的将领,必须放下身段与他们加深感情,包括朱序、沈劲。
今时不同往日,过去,人们只是将桓熙看做桓温的儿子,能成为梁州刺史,也不过是有一个好父亲罢了。
毕竟好不容易才能见上一面,时间久了,难免会淡。
“冉闵有勇无谋,却也是一员骁将,玄恭万万不可有轻视之心。
再说桓熙,他对待梁州士族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带有对立的情绪,反而大加安抚。
桓熙听说消息,特意在梁州多停留了几日,专程等着谢道韫。
“唉!只恨上天为何不能多给我一位叔夏,如此,一人委以方面之任,一人留在身边,朝夕相处,效伯牙子期,为高山流水。”
“玄恭(慕容恪)智勇兼备,才干非冉闵所能及,既然你有此壮志,孤又怎会拒绝。
但谢道韫可不是司马兴男,她将阿满从桓熙的怀中抱了过来,打趣道:
“阿满呀,伱快有未婚妻咯。”
一曲奏罢,桓熙叹息道:
“当日与叔夏离开建康,曾有幸听过一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自此之后,酒宴上的丝竹管弦,桓某只觉索然无味。
“敢不从命。”
如果是桓温与司马兴男提起这事,只怕司马兴男会当场质问:莫非是你的种。
阿满不明白母亲在说什么,只是看着母亲,一如往常的笑着。
第二章带到,下一章在晚上十二点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