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中华联邦的构想(1 / 2)
赵学宁虽然想着要利用朝鲜的后勤力量开辟第二战场,也决定要和朝鲜发展一段关系,并且也没有吞并朝鲜的想法。
但是藩属国什么的,那是封建帝国和下属王国之间的关系。
他又不打算称帝,不打算搞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华帝国出来,又该以什么样的名义去让李祘称臣,并且给他正式的册封呢?
换言之,又该用什么样正经合理的方式让朝鲜王国成为自己这灭清一战的战利品之一呢?
办法当然是有的。
尼德兰可以搞联省共和国,我大中华就搞不了联邦共和国?
相较于封建时代的藩属国体系,联邦体系很明显是一种更强有力的统合体系。
所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联邦成员原为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后把一部分权力交给联邦政府,同时保留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相较于老大帝国原有的宣称意义上的朝贡体系,实际上享有外交和军事权力但是并不对内政进行过分干预的联邦体制显然更有利于中华体系的扩张。
朝贡体系下的藩属国享有几乎完全的内政外交军事权力,仅仅只在名义上需要得到中央朝廷的册封,即所谓的大义名分,至于其他层面,是否需要追随中央,也很有说头。
反正能把朝贡体系玩出花儿并且大规模使用藩属国力量为自己的体系服务的中央朝廷确实不多,历朝历代大搞朝贡体系的时期,相较于收获,支出的情况更多一些。
乃至于藩属国是不是还要冒出一些刺头挑战老大帝国的威严,免不了刀兵之患。
一般来说,老大帝国能够从藩属国身上获得的利益是很少的,以至于朝贡在某些厚颜无耻的小国那边看来就是赚大钱的方式,甚至到最后老大帝国还要限制小国的朝贡次数。
这实在是有点讽刺。
所以赵学宁认为继续维持老大帝国原有的藩属国体系,用一种几乎不需要藩属国付出的形式就要承担各种可能性的支出,乃至于为藩属国而支出大量军费,这是非常不值当的。
明帝国为了帮助朝鲜打了两次军事作战,消耗大量国力不说,还没有什么获得,慈善都没有这样做的,赵学宁绝对不做这样的事情。
帮忙可以,但是我必须要得到对等甚至更多的收益,否则单纯劈情操吗?
你李氏朝鲜也没有那么香吧?
所以,除非你让渡给我一部分权力,让我切切实实的掌握了这部分权力,然后,我才有可能继续为你提供保护。
那种时候,保护你就是在保护我自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那没啥问题。
可要是继续维持藩属国的局面,那就真的很没有意思了。
李氏朝鲜的体量不算太大,人口没有突破千万,但是数百万级别的人口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市场。
而如果这个计划推动成功的话,也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之后,对于整个清帝国周边地区的各名义上的、实际上的藩属国,赵学宁都能采用同样的方式将其纳入实际统治之中,从而使这一地区整合出一个拥有强大内部凝聚力的大中华联邦。
没有政治实体存在的地区,那就直接纳入核心治理,成为一个联邦直辖省。
拥有政治实体的地区,那就尝试纳入联邦体系之中,成为一个联邦下辖的自治共和国。
如果不接受,那就摧毁它的反对势力,让和平主义者接受这个要求。
不过这种全新的格局对于朝鲜来说应该也是比较大的冲击。
想让要让他们乖乖交出军事权力和外交权力,估计也不是很容易,在当下这个局面尚未完全明朗的时刻,朝鲜估计也有多方顾忌。
所以赵学宁打算先拖一阵子,先把拖字诀发挥起来,等局势进一步明朗了,天下人都知道带清蹦达不了几天了,再亮出明牌。
于是这份国书就被赵学宁暂时放到了一边,不予处置。
也是在同一日,天津战局陡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因很简单。
李闯决定率领军队出击,正式对围攻天津长达四个月的清军展开全面反击,进攻京师。
从去年十一月到今年的三月,整整四个月间,前后十三万左右的清军对天津发起了多次进攻,伤亡惨重,而天津堡垒巍然不动。
清军在天津相继折损了福长安、阿桂、和琳等重要将领,前后战死兵丁不下五万。
因为伤病、严寒等其他原因不断死去的兵丁也接近两万了。
精锐的健锐营近四千兵丁折损殆尽,三月底的时候还活着的健锐营士兵只剩下两百人。
三千索伦兵折损超过一半,目前还能作战的只剩一千三百人左右。
蒙古马队精锐因为无法发挥骑乘优势,只能下马步战,数月以来,折损超过五千人。
整体来说,清军为了一座天津堡垒,已经损失了超过七万军队,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八旗框架内的旗人部队,绿营兵整体换了一茬儿,最初的一批死光了都。
就这样,天津城还是拿不下来。
明亮、奎林和刘秉恬等三人统领的前线清军在三月初的时候只剩下西北绿营一万七千余,京师八旗两万余,以及蒙古马队两万余。
兵力折损过半,为了补充兵力,大批量的抽取京城内的汉人壮丁和八旗壮丁补充到军队里,使得名义上的兵力有所回升。
西北绿营补充到了两万人,京师八旗补充到了三万人,再加上两万蒙古马队,勉强还能凑出七万人投入前线战场。
83中文网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