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黑石集团苏世民教会我的事(1 / 2)
苏世民,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创始人,曾任雷曼兄弟兼并与收购部主席。
关于他写的书《我的经验与教训》:
苏世民花两年时间撰写的亲笔自传,他在书中全面复盘了自己创业的经验与教训。
核心内容
解读聚焦于苏世民的三段经历:
第一段经历:在雷曼兄弟的早期职场经历;
第二段经历:在黑石创业初期的举步维艰;
第三段经历:黑石转型做杠杆收购的得与失。
“我的经验与教训”。
苏世民,是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scharzman给自己起的中文名。这本书,就是苏世民的自传。
如果你关注金融领域,你肯定还记得,在218年,金融圈出了一本爆款书,叫做《原则》,中文版销量高达15万册。那是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自传和经验总结。这本《苏世民》,你可以理解为黑石版《原则》。
但要注意,无论是成长速度、规模还是业绩,黑石都完胜桥水。
来看一组对比数据。桥水创立于1975年,到22年初,管理资金规模为16亿美元;而黑石创立于1985年,晚了1年,但到22年初,管理资金规模已经高达55亿美元,是桥水的3倍多。
从投资业绩看,桥水的年平均回报率也就是百分之十几,而黑石在过去3多年中,年平均回报率高达3%以上。
目前,黑石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巨头,被称为华尔街的“私募之王”,而苏世民就是“私募界的巴菲特”。
他的创业经历,当然值得我们了解,这是我向你推荐这本书的第一个理由。
苏世民开玩笑说,这本自传的成本,高达15亿美元。
这是为啥呢?他说,他花了两年时间亲自撰写这本书,基本上没怎么管公司的事情,而他在黑石领的年薪是7~8亿美元。
这样算下来,这本书绝对是有史以来最贵的一本自传。这是我向你推荐这本书的第二个理由。
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读这本自传还有一个理由,就是黑石集团和中国颇有些渊源。
27年黑石集团ipo上市时,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选择向黑石投资3亿美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的第一笔外国股权投资。
213年,苏世民以个人名义向清华大学捐款1亿美金,创建了“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资助全球的优秀学生来清华大学留学,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版之后,苏世民本人非常重视。不但接受了中国媒体的一系列采访,而且在22年4月1日,亲自在抖音上直播,向中国读者推荐自己的新书,老先生也是蛮拼的。
苏世民这本自传中,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最受启发的几段经历。
第一部分
25岁那年,苏世民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在投行界找工作。
他先去了一家叫“拉扎德”的精品投行面试,面试结束后,一位高管对他说:“如果你想来,我现在就可以给你offer,但我建议你不要接受。
因为在拉扎德,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主人和奴隶。以你的个性,做奴隶你肯定不快乐,而做主人你现在还不够格。你应该去雷曼兄弟,让他们训练你,然后你再以主人的身份来拉扎德。”
苏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去了雷曼。
刚入职不久,一位合伙人告诉他:“在雷曼兄弟,没有人会在背后捅你。相反,他们会走到你面前来捅你。”
想想看,一个职场新人,听到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样评价这家公司,会是什么感受?肯定是忧心忡忡,甚至是胆颤心惊。
然而,苏世民却说,他很喜欢这一点。
这里看起来是一个风起云涌、令人兴奋的地方,很适合他这样竞争意识极强的人。他唯一的担心是,内斗如果过于激烈,会拖垮雷曼兄弟这家公司。
他只是没想到,很快自己就遇到了大麻烦。当时,有一家专门为学生提供贷款的公司要ipo上市。雷曼兄弟作为主承销商,需要为这家公司承销1亿美元的股票,然而,时间过半,却只完成了1/1。
这种情况下,雷曼兄弟的首席交易员、公司二号人物格卢克斯曼紧急召开会议,苏世民作为初级经理也参加了。
在会上,格卢克斯曼暴跳如雷,正想找人麻烦,忽然瞥见苏世民歪坐在椅子上,他立马“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当着所有人朝苏世民大吼:“你以为你是谁?为什么不坐直?”苏世民一下子脸涨得通红。他说,从那以后直到今天,每次开会他都坐得笔直。
不过,麻烦才刚刚开始。会后,格卢克斯曼干脆把这个失败的ipo项目扔给他,要求限期搞定。也就是说,苏世民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需要单凭自己的力量,去募集将近1亿美元的资金,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苏世民知道,如果他把这个项目搞砸了,那他在雷曼兄弟就再难有出头之日。但反过来看,这也是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一旦他把这个事情做成了,前途会一片大好。
唯一的问题是,他之前从没募集过资金,在投资机构也没有什么人脉。只能采取最笨的办法,就是挨家挨户地拜访所有可能感兴趣的投资机构,说服他们购买这家学生贷款公司的股票。
从哪里开始呢?
苏世民忽然想到,自己的母校,哈佛大学就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捐赠基金,他们也许会对这家学生贷款公司感兴趣。
但是,像他这样的初级经理,根本不可能约见哈佛大学的财务主管。
怎么办?
想去想来,苏世民以一个哈佛应届毕业生的身份,给财务主管帕特南打电话,请求见面。帕特南同意了。
见面那天,苏世民打开厚厚的项目建议书,准备用长篇大论来说服帕特南投资。谁知,他刚开了个头,就被帕特南打断了。
帕特南告诉苏世民:“你应该对我这么说:‘帕特南先生,您是哈佛大学的财务主管,而我正在开展美国未来规模最大的学生借贷业务,我决定让你出资2万美元。现在你照着说一遍。”
苏世民感到莫名其妙,不过,他还是照着说了一遍。话音刚落,帕特南立刻回答:“好主意,我出2万。”
帕特南接着说:“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拿着材料,去耶鲁找他们的财务主管,并告诉他:我正在为美国最大的学生贷款机构筹集资金,哈佛投了2万,我决定让耶鲁出资15万。紧接着,你再去普林斯顿,向他们要1万。”
苏世民听得目瞪口呆。
他后来才反应过来,帕特南其实是在教导他,机构投资者一直在寻找好的投资机会,他们不会根据你的口才来决定要不要投资,在见面之前,他们肯定已经研究过资料并拿定主意了,他们只是不确定应该投多少而已。所以,不要长篇大论,你越是降低他们的决策难度,就越容易促成交易。
果然,苏世民按照这个策略,跑完一圈大学基金会之后,1亿美金的筹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这家公司后来发展成全美最大的学生信贷公司萨利美。
苏世民一战成名,之后他又做成了几个大项目,在雷曼兄弟获得了火箭式蹿升。
6年后,年仅31岁的苏世民成为合伙人,不久后又升任兼并与收购部主席,成为雷曼兄弟ceo彼得·彼得森的左膀右臂。彼得森比苏世民大21岁,人们认为,假以时日,苏世民很有可能成为彼得森的继任者。那时的苏世民,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就在这时,雷曼兄弟内部突然发生了一场“政变”。还记得前面提到的二号人物格卢克斯曼吗?
他领导的交易部门在牛市中赚了大钱,连续5年获得创纪录的盈利。格卢克斯曼功高盖主,直接逼宫,要求ceo彼得森辞职,把位子让给他。
彼得森已经5多岁了,刚刚做完脑瘤手术,无心恋战,而且他也厌倦了雷曼高层长期的权力斗争。彼得森没怎么纠结就离职了,甚至没有和苏世民商量。
可以想象,苏世民得知消息后,有多么震惊和失落。彼得森一走,他的靠山没有了,继任ceo的梦想也落空了,而且现在的顶头上司,是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的格卢克斯曼。未来会如何?彼得森被挤走了,下一个会是他吗?苏世民还没来得及好好考虑出路,公司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就在彼得森离开后几个月,股市持续上涨,格卢克斯曼领导的交易部门为了赚得更多,疯狂加杠杆,进行大量高风险的商业票据交易。
结果,股市突然震荡下跌,交易部门的亏损额超过了公司的自有资本。换句话说,雷曼兄弟已经在技术上破产。只不过,外界暂时还不知道消息。
顺便说一句,刚入行时,苏世民想不通,为什么同样是借债,金融机构需要付的利率,比实业公司要高?他的老板回答,这是因为,实业公司的衰落至少要几年,而金融机构破产只需要一天。
没想到,老板的话一语成谶。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身为兼并与收购部主席,苏世民知道,现在唯一能救雷曼兄弟的人,就是他了。
他马上行动起来,秘密策划一个大并购案。只不过,这次他要卖出的,是自己的东家雷曼兄弟。时间紧迫,必须在消息走漏之前,找到金主收购雷曼兄弟,否则雷曼分分钟就倒闭。
最终,美国运通公司愿意出价36亿美元,接盘雷曼。雷曼的所有合伙人,除了格卢克斯曼和他的一个亲信,全都签字同意了这次交易。交易完成后,运通公司把格卢克斯曼踢出局,要求苏世民留下坐镇。
在外人看来,苏世民在极为不利的局势下,成功翻盘,完成了雷曼内部的又一次“政变”,是个深不可测的野心家。
然而,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苏世民对雷曼兄弟的内斗文化彻底失望了。他下定决心,离开雷曼,从头缔造一家全新的公司,重新塑造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
第二部分
1985年,苏世民38岁,是投行界的顶级并购专家;他的前老板彼得森59岁,曾在雷曼兄弟做了1年ceo,在那之前,彼得森是尼克松政府的商务部部长,在政商两界有着极深的人脉。
他们两人,看上去年龄悬殊、性格迥异,但他们有着相同的创业雄心,而且正好技能互补,是理想的创业搭档。
他们决定,每人出资2万美元,联合创立一家新的公司,这就是黑石(blackstone。
为什么叫“黑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