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 / 2)
在阿卜杜拉很小的时候,国家便陷入了战火。
本来,以阿卜杜拉的出身,是不可能成为宇航员的,因为阿卜杜拉所属的国家,国力根本不足以建造宇宙飞船,培训宇航员更是无稽之谈。
但是,那场把阿卜杜拉的国家卷进来的战争,其规模在后期有些失控,若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及时插手,恐怕那场战争会演变为世界大战,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调停下,战争很快便结束了。
即便如此,阿卜杜拉的国家也已经濒临灭亡,战后只能依靠国际救援才勉强渡过了难关。
“在大国的博弈中,有的小国是棋子,而有的小国,是战场。”阿卜杜拉对朗月明如此说道。
也就是那场战争之后,隶属于联合国的救济组织,在阿卜杜拉的国家建立了福利学校,年幼的阿卜杜拉,自然是成为了这所学校的学生。对于这所学校的水平如何,阿卜杜拉只是简单的提了句“很感谢这次机会”,其余的便没有多谈。
朗月明对此多少有些了解。
说是学校,其实并不教多少数理化方面的知识,主要还是进行扫盲,以及传播一些普世的价值观——换句话说,就是学校不指望你能出人头地,只希望你将来不进监狱。
而阿卜杜拉却以自己出色的学习能力和优异的成绩,被福利学校的老师所看重,最终得以进入了欧洲的正规学校——阿卜杜拉的天赋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
由于是在阿拉伯地区,所以福利学校的老师在授课时用的也都是阿拉伯语,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之间才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而阿卜杜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掌握了英语,甚至能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
刚开始的时候,阿卜杜拉只是跟在老师的后面,听他们的对话,而那些老师也没有在意,他们认为阿卜杜拉听不懂英语,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教过英语。事实也确实如此,阿卜杜拉一开始的确听不懂,只能勉强猜出一些句子的意思,但是落到独个单词上面,就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这样的“偷学”持续了很久,直到某一天,阿卜杜拉意识到这样很没效率,才开口向其中一位老师询问了一个英语单词的含义,这个时候的阿卜杜拉,还只会说,并不会写。
老师也并没有太在意,便随口给出了解释,但令那位老师没想到的是,阿卜杜拉转而又问起了第二个、第三个单词的含义,这无疑让老师感到了一丝好奇,因为阿卜杜拉后面问的这些单词,很多都已经不是日常生活会用到的单词,更多的是一些偏冷门的单词——也正是这样,阿卜杜拉才无法猜出这些单词的意思。
面对阿卜杜拉的询问,老师给出了相对详细的解释,甚至纠正了一些阿卜杜拉在发音上的错误……最终的结果就是,其他学生在教室等了半天也没见到该来上课的老师。
而阿卜杜拉却因此成功成为了老师的关注对象。
有时候,老师会在闲暇时教阿卜杜拉一些英语上的基础语法,而阿卜杜拉学习的也很快,不久之后便能用英语和几位老师进行日常的对话。
当然,福利学校的老师也尝试过在学校开设英语课程,但遗憾的是,其他学生并不像阿卜杜拉那样有天赋,甚至不像阿卜杜拉那样好学,由于收效甚微,英语课程也就逐渐被扫盲课程给取代了。
唯独阿卜杜拉,依旧乐此不疲的加深着对英语的学习。
因为阿卜杜拉知道,要想让自己的国家免于战火,就必须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而要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就必须去学习那些外国才会有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大部分都是用英语书写的,而不是阿拉伯语。
阿卜杜拉在语言方面的天赋让福利学校的老师起了惜才之心,所以便向上面请示,希望能让阿卜杜拉去欧洲接受正规的教育,而不是继续留在福利学校浪费时间。
阿卜杜拉不知道这场请示持续了多长时间,但是等请示被批准,救助基金拨款下来的时候,阿卜杜拉已经能熟练的使用英语,甚至还能用法语进行日常的对话。
再之后,就像福利学校的老师想的那样,阿卜杜拉在语言方面的天赋确实惊人,很快便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等语言,但和老师想的不同的是,阿卜杜拉没有在语言学这条路上走到底,而是半途转攻了物理和化学。
而且,阿卜杜拉并没有沦陷在欧洲奢靡且腐朽生活当中。
阿卜杜拉眼中的生活艰难,指的是吃不饱饭,生死无常,而欧洲人眼中的生活艰难,指的是原本每天要吃两块牛排,但是现在只能吃一块了,所以生活变艰难了……还有那些被倒进垃圾桶的瓜果蔬菜,无非就是有所磕碰,或者长得不好看,不够光鲜亮丽,所以便失去作为食物的价值……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超高标准,让阿卜杜拉无数次的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到底有多弱小。
正因如此,阿卜杜拉才始终都记得离开自己国家时许下的诺言:他要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而不是去投靠一个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