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疽发背而死(2 / 2)
“确实是有这样,疽发背而死。”
疽发背而死,是古人最著名一种病死的方法。
中医称为发背疽;从现代西医的观点看,是背部急性蜂窝织炎,引发坏死性筋膜炎,并发脓毒血症,并感染中枢神经。
发背疽,不是一个小痘疮疙瘩,而是非常凶险的,在古代简陋医疗条件,很容易并发脓毒血症,致死率极高。
按照西医以及现代科学说法,后背容易发疽,是因为后背不易清洁,感染细菌生小疙瘩后,不容易注意。
如果细菌仅仅感染角质层或真皮层的毛囊,就会形成痤疮等小脓肿,年轻人会有青春痘,也叫皮脂腺囊肿,毛囊炎、疖子发生的机理都是类似的。
但是痤疮仅仅是入侵到真皮层。
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金黄葡萄球菌等,会突破真皮层,侵入真皮层下面的皮下组织,主要是结缔组织。
金黄葡萄球菌在皮下结缔组织形成感染灶,引发炎症,形成一个脓腔,产生溃疡,流脓。
这时,中医叫作痈。
西医叫作急性蜂窝织炎。
也就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
大的脓肿可以有拳头般大,临床还有更大的。
现代医疗处理,切开引流脓血,抗生素治疗。
如果急性蜂窝织炎发展到一定程度,细菌栓堵死血管,使周围的血管坏死,又引发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导致皮下结缔组织和筋膜坏死,有时并发全身中毒性休克。
这时出现大面积的片状紫红色脓肿,病人感觉疼痛,一天之内可以感染一个手臂或一条腿,甚至大半个背部。
由于血管被细菌栓塞,皮肤开始发黑,出现大疱,皮下结缔组织和筋膜发黑坏死。
这时,中医叫作疽。
急性蜂窝织炎更可怕的是,引发并发症败血症的最高阶段,脓毒血症!
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产生大量新的化脓性病灶。
这时候,金黄葡萄球菌进入血流,传遍全身,先是高烧,烧退后进入低温,细菌和毒素遍布全身血流,引发低血压。
全身内脏器官都开始出现脓肿,内脏血管被菌栓堵塞,又因低血压使内脏供血不足,引发内脏产生溃烂、坏疽,最后坏死。
中医称为,五脏溃烂。
好恐怖的一幕!
这还没完。
急性蜂窝织炎和脓毒血症又会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又加重全身性的炎症。最终使脑部感染和全身炎症恶性循环。
然后,就是迅速死亡!
南宋医学发现,疽只要数日就可以长很大,溃烂后内部紫黑色,是坏死的组织,有时并发五脏六腑溃烂,这是并发脓毒血症,引发内脏坏疽而死。
现在看看中医里面最恐怖的背疽。
背疽指背部脊柱附近的有头疽,中医称发背;生于背其他部位及腰部两旁者称搭手。
根据《疮疡经验全书》:
发背又分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
上发背,疽发于背部第七颈椎部位,在后脖子的大椎附近。
中发背,疽发于背部中心,又名对心疽。
下发背,疽发于腰部命门穴,又名对脐发。
前面说过,细菌感染皮下结缔组织,背部和后颈的皮肤较厚,不容易破脓,容易引发脓毒血症。
痈一般无头,脓肿一般为10厘米之内,容易出脓溃烂,也好治。
疽大的甚至可以长到30厘米,几天之内长成有头疽,形成黑色的坏死物。
脊柱发生的背疽最为恐怖,不但会并发脓毒血症,还会直接感染脊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在古代,就是绝症了!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反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寒邪其实是细菌,导致血流不通畅,产生痈肿。寒气化为热,就是细菌引发了炎症。然后熏于五脏,感染了内脏器官,导致死亡。
发于颈,名曰天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后颈的叫作天疽,前伤任脉,就是感染中枢神经,十天就会死亡。
史料中经常有“背疽发作而卒”的记载。本来,按现在人掌握的情况,背上长个脓疮,其实也算不得什么。
就算古代的医疗条件不好,没有化脓消炎的特效药,但是,只要把背疮弄破,把里面的脓挤了,再敷一些草药或者是药膏,很快也都会好。
为什么这对于古人来说,却就成了绝症,只要流脓就会死呢?
又因为后背的皮肤较厚,脓肿不容易破头,并发感染败血症,严重到脓毒血症,引发全身性感染。
现代也有人因为用手挤破口鼻危险三角区的小痘痘,导致细菌进入血流,引发败血症死亡。
产生疽的病原主要是金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而古代那些背疽发作而死的有名的人。
最熟悉的当属楚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南宋宗泽和大明徐达,这些人地位和影响力很大,正常情况下,应该可以救下。
但是,偏偏却是死于背疽,而且被历史记录下来。
也就是说,这个丹毒严重的时候,真的是会死人的。
而今天遇到那位王老板的情况,确实是比较轻的。
除此之外,这个丹毒还好发于新生儿,而新生儿丹毒对于刚刚出生没有多久的婴儿伤害特别大,但是,这属于胎毒一种,是天生从母胎带来的。
除此之外,婴儿出生受到喂养的母乳也是有特别大的关系。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