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扬州城(2 / 2)
所有强来并不合适。
“这些商人,在扬州颇有影响,陛下所授诸事,还需众贾多合作。”
欧阳修如实禀告着自己的难处。
官家在扬州画下的愿景,这些大商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嗯……”听罢欧阳修的话,赵祯微吁一口气。
让欧阳修去搞定这些商人,还真是为难他了。
……
“去交易所看看。”
逛完了扬州城外的大码头,赵祯在殿前侍卫的保护下,驱车前往了扬州城内的一处重要交易所。
这也是赵祯来扬州必去的地方之一。
此时,皇城司的亲从官已经在交易所内警戒起来,对于这种官家必去之地,他们必会做好万全准备。
一路上,亲事官和扬州城的兵卫也在清街。
“这新码头之事,也不必操之过急,可以再新建立一个商行,专营新码头建设管理之事。”赵祯运用着他这后世的智慧,给欧阳修想点子。
“然后将商行的股份,全都撒出去。”
那些商人想吃独食,那对付他们,可以将更多的人拉进来,让商人制衡商人。
“不过可以额外照顾这些老码头的股东们。”
赵祯已经将“股份”这一概念引入到了大宋。
并且,在东京和扬州,都成立了证券股份交易所。
东京证交所!
扬州证交所!
两个跨时代的机构,在他赵祯手中,悄无声息地诞生,然后悄无声息地成长,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大宋,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现在,赵祯的车队,就是前往扬州城内的证券交易所。
“遵命!”听罢赵祯的话,欧阳修也似乎明白接下来该是怎么做。
“这只是朕的建议,爱卿可参考,不必强行!”
赵祯也不希望自己大臣完全按照自己的指令做事,那样……他会很累的。
他只会给一个大致方向,剩下的都要这个时代的精英发挥自己的智慧了。
车队带着欧阳修、范仲淹等一众大臣很快来到了证券交易所。
“现在有多少家商行的股份在这里交易?”
“回禀官家,一共一百二十家。”欧阳修拿着账簿,向赵祯汇报着。
“有哪些商行?”
“官家,大的商行有汇隆、恒昌、日升……等十六家,中等商行有三十余家,其余都是小的商行。”
“商行从经营码头,到粮食售卖,衣饰制作,扬州的各个行业都有涉及。”
赵祯看着欧阳修递过来的账目,心里总是舒服了一些。
他计划下的扬州城,就应该是这样的。
大量的股份商行,也将充分调动着民间的商业积极性,这里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还有些老字号不愿意进入交易所吧!”
“回禀官家,扬州确有一些商家,不愿将自家的店铺在这里上市交易。”
“随他们去吧!”
赵祯也不勉强,他也清楚,即使是后世,也有很多企业不愿上市。
更何况现在。
这种情况,在东京交易所也同时如此。
“另外,扬州城的证券交易所,也要吸收一下其他城市的商行过来上市交易了。”
赵祯又开始向欧阳修提出新的计划。
他建立扬州交易所,可不仅仅是为了扬州的商人们。
……
“青苗法执行得如何?”关心完了商业,赵祯又询问了最重要的农事。
他在前些年,就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提了出来,然后单独在扬州实行。
并且时常派出官员检查。
毕竟,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就将这个青苗法良政,做成了苛政。
他自然要高度关注。
不过,在扬州实行的青苗法,农户借款利息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五。
相对历史上的百分之二十的利息,赵祯已经将青苗法变异的可能性暂时压制住了。
只不过,这种低利息,就是有些耗费他赵官家的银钱。
因此,目前暂时只能在扬州试行。
“回禀官家,扬州的农民俱言陛下仁厚,乃是圣人降世……”说到这,欧阳修就来了兴致。
官家的青苗法,可是天大的善政,在这些年每年青黄不接的凶荒时月,官家亲自掏腰包帮农民渡过难关。
整个扬州的农户无不念叨赵官家和他欧阳大人的好!
现在扬州百姓都给他立了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