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建章宫!(1 / 2)
第510章建章宫!
“但说无妨。”
见自己的一番拉拢起了不错的效果,刘据自是笑着点头道。
“殿下可知前两年宫中柏梁台走水的事?”
李修善不答反问道。
“柏梁台走水,不是还在么?”
这件事刘据还真没听说,不过史书中倒有记载。
柏梁台是整个未央宫……确切的说是整个长安城、乃至当前整个大汉最高的建筑物。
平时在刘据的博望苑内,便可直接越过未央宫的城墙,望见这座宏伟的高台。
而立于柏梁台上,则可以俯瞰上林苑内的草长莺飞、兔走狗逐,半个长安城亦尽收眼底,绝对是长安城内的重要地标之一。
同时这还是刘彻求仙问鬼的重要建筑,台上有一个高大的铜柱仙人,手托玉盘承接露水,以供刘彻延年养生之用。
然而据史书记载,这座高台只存在了十一年,便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灰飞烟灭了。
印象中,柏梁台焚毁的时间是历史上的太初元年,这么算起来正该是距今两年前发生的事情。
不过刘据仔细回忆了一下。
这次回到长安之后,这座高台还好端端的矗立在未央宫中,因此他也一直就没想起过这段史料……
“殿下不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柏梁台走水时,殿下正在西域驱逐匈奴,为大汉开疆扩土,此等小事自然不该惊动殿下。”
李修善继续陪着笑道,
“前两年柏梁台忽然走水,被烧的只剩下了铜柱与高台,彼时朝野之中又有不少人提起了天人感应之说,四处宣扬这是因陛下施政不仁,上天发怒降下的灾异,陛下因此大发雷霆,斩了两名太学五经博士与不少儒生才平息谣言。”
“随后陛下又下令重建柏梁台,如今的柏梁台,其实是半年前才修建起来的。”
“不过在下要对殿下说的不是此事,而是建章宫的事。”
“柏梁台走水之后,陛下虽对朝野之中流传的天人感应之说大发雷霆,但心中依旧有些许不安,于是私下询问我等安心之策。”
“在下与齐地方士怎敢乱说扰乱圣听。”
“只以黄帝的经历为例,说明当年黄帝祭祀时所修祭台亦被一场大火焚毁,后来黄帝重建了祭台,便再无任何闪失,劝导陛下不必忧虑。”
“可那些南越巫师居心叵测,为争得陛下宠信,竟称南越有厌胜之法。”
“说是在他们南越但遇火灾,再重建房屋时只要比原来的更大,就可以胜服此等灾异,自此不再出现火灾。”
“陛下对这所谓的厌胜之术信以为真,随即下诏命少府举荐大匠,设计修建一座比未央宫更加宏大的宫殿胜服火灾。”
“因宫殿选址在了上林苑,上林苑内驻有陛下的建章营,于是这座宫殿便被定名为建章宫。”
“在下前些日子听闻,少府官员、多名大匠和那些南越巫师经过两年共同商议设计,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千门万户的方案,建章宫的规模恐怕将超过未央宫与长乐宫之和,陛下看过之后也颇为满意,初定于封禅大典之后奠基开工。”
说到这里,李修善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溢于言表的悲愤,激动的对刘据施以大礼道:
“殿下明鉴,陛下要修建宫殿,在下自然不敢置喙。”
“然若那干南越巫师利用所谓的厌胜之法蒙蔽陛下,为了一己私利怂恿陛下掏空海量国库内帑修建宫殿,甚至借机在其中中饱私囊,便无异于祸乱朝纲、祸国殃民!”
“在下虽非圣贤,但亦不能对此等动摇大汉国祚之事置之不理。”
“因此在下斗胆恳请殿下关注此事,常言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万不可让这些南越蛮夷钻了空子,祸害大汉!”
“……”
听了这番说辞,刘据已经彻底明白了李修善的心思。
自己在利用这个家伙,这个家伙也已经决定投靠自己,但同时何尝不是在利用他对付南越巫师派,从而维护这个家伙和齐地方士派的利益,重回此前一家独大的局面。
说起来,如今齐地方士派已经在刘彻那里失宠,似乎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接下刘据的橄榄枝。
毕竟储君也是君嘛。
而且一旦刘彻有个什么闪失,他这个储君就有很大机会转正。
不过这不重要。
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是利益的交换。
在朝堂上,人们最该担心的不是有人在利用自己,而是没有人想利用自己,因为那说明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自然也就不可能办成任何事情。
至于李修善提到的建章宫。
刘据自是越发如雷贯耳,毕竟在后世,这座有“千门万户”之称的宫殿甚至要比未央宫还要更有名气。
而在史记中相关建章宫的记载,同样令人心驰神往。
双凤阙,建章宫东门,因其上装有两只高丈余的鎏金铜凤凰而得名!神明台,建章宫中最为壮观的建筑物!此台高达50丈,台上有铜铸的仙人,仙人手掌有7围之大,至于仙人之巨大可想而知。仙人手托一个直径27丈的大铜盘,盘内有一巨型玉杯,用玉杯承接空中的露水!圆阙!玉堂!天梁宫!三神山!昆明池……
等等等等,只要载入史记中的宫内建筑,无一不是哪怕后世都难得一见的奇观,使人不得不叹服刘彻这一朝便已经具备的大规模基建能力。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则是大汉的连年灾情,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悲惨局面。
就在建章宫建成不久,各地便因此爆发出了层出不穷的起义,动乱迅速在关东地区蔓延,刘彻任用酷吏残酷镇压,甚至搬出更加严苛的“沈命法”,才终于维持住了朝局。
而这一次,因为刘据的出现,情况的确发生了一些改变。
但天灾这种事可不是刘据能够左右的,刘彻这一朝的多灾多难依旧如故,平均下来每一年半就有一次大灾。
哪怕此前刘据提前推出赵过,推行代田法,也照样难以抵消天灾的影响。
再加上这几年刘据在西域军事行动不断,刘彻这次封禅大典耗费也极为巨大,哪怕有海外那座银山输血,大汉的财政也依旧有些捉襟见肘。
若是再在这个时候强行修建建章宫,可想而知将会给大汉财政带来怎样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