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太湖虫洞的开启(2 / 2)
有了电,哪怕很少的发电量,其实很多事情就都好说了。
当然了,电好解决,其实最难解决的是网络,所以就算是能够给手机、平板之类的东西充电,也只能当单机用,至于在大明世界普及网络这就纯粹是做梦了。
但是电灯、有线电话之类的东西,是有可行性的,可以小规模进行尝试。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朱雄英顿了顿,继续说道:“其次,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关于机床和金属加工技术的资料或图纸,这些设备和技术将帮助大明实现火器的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提高作战效能,在电力和武器制造上面,能够达到清末,也就是一战前的水平,就已经足够了。”
实际上,光有知识和器物,是不可能帮助一个国家实现快速工业化的,不然的话,为什么哪怕是现代世界,还有那么多贫穷落后的国家?有些国家的落后程度可谓是一言难尽,难道他们举国之力,还不如沐胜一个商人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工业化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无数技术的积累,科技树之所以是科技树,就是因为在一个树杈上,会分出无数的树枝,而这样的树杈同样也有无数个,一个国家想要实现工业化,需要的资源是海量的,而技术同样也是海量的,需要在很多基础科学技术领域都有积淀,并且互相打通。
如果仅仅靠外部输入,那么可以参考朝鲜,原本已经成了一个工业国,然而没有了廉价能源和技术、工业制造能力的输入以后,马上就被打回原形,机器没有石油成了一堆废铁,农田没有化肥,粮食产量开始急速倒退,最后直接开始行军了。
元帅可以获得迈巴赫,朱雄英也可以获得手机平板,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要认清自己到底是个什么实力,按照现在大明的技术能力,从农业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需的技术,大明全部都可以无压力地吃进去并且消化掉,因为大明无论是人口土地还是工匠,都比第一次工业时期的英国强得多。
但是如果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那么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讲,就比较费力了。
毕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用蒸汽机代替了手工劳动,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有了电力、内燃机、新通讯手段。
而且能源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大明有一些品质不高的煤炭,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足够用了,但是石油,尤其是野外就能肉眼勘探出来使用的大规模油田,那是没有的。
白羊王朝那片地方,是地上凿个洞就开始喷石油,而大明,则是往下凿地百尺,可能连个地下水都没有。
所以,哪怕现在是想要发电,大明也只能以煤炭作为能源来源,通过蒸汽机带动发电机,内燃机是别想了。
不管怎么说,如果有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大明的工业都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技术水平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初期。
但这些东西,现代世界也需要时间去准备,毕竟都不是网上能买到的东西,需要找人去专门弄,所以这次开启肯定是拿不到的,准备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对于大明来讲,要是现代世界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准备,那大明世界就过去两年了.不过好在工业化也不着急就是了,只不过时间流逝速度的不对等,会让大明世界经历许许多多的变化。
而太湖虫洞的开启时间并不长,应该是一个刚刚出现没多久的虫洞,正处于成长阶段,所以,很快虫洞就关闭了。
或许等到太湖虫洞下次开启,就已经是朱雄英就藩的时候了。
随后朱雄英去了趟苏州府,视察一下自己王府的建造进度。
苏州府在如今的明初,下辖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崇明县和太仓州,在现代世界基本上就是苏州市加上半个上海市,这地方自衣冠南渡以来就是繁荣之地。
所谓“枕江而倚湖,食海王之饶,拥土膏之利,民殷物繁,田赋所出”,真是一点都不夸张,上次朱雄英来的匆忙,并没有来得及仔细看,如今打马过来方才知晓究竟有多繁荣。
道衍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街道,也忍不住感慨道:“吴郡之于天下,如家之有府库,人之有胸腹也。门户多虞,而府库无恙,不可谓之穷;四肢多病,而胸腹犹充,未可谓之困。盖三代以后,东南之财力,西北之甲兵,并能争雄于天下,谓江淮以南,必无与于天下之形胜者,非通论也。”
朱雄英摇了摇头:“东南财力雄浑不假,可钱多了,便难免少了些血勇,做起事来偏于斤斤计较,何曾有西北那种一言不合便拔刀相向的场景?”
不过,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也是好事就是了,只是在这种时代,一旦天下乱起来,东南的兵,可真就抵不过西北的铁甲大马。
两人沿着街道前行,不时有小贩和行人向他们投来好奇的目光,朱雄英身穿锦衣,气质非凡,一看就不是寻常人物,而道衍虽然穿着朴素,但那份从容不迫的气度也让人不敢小觑。
而且,他们的身后还跟着几个骑马的护卫。
走过几条街道后,他们来到了正在修建的王府外围,只见工地上热火朝天,工匠们忙碌地穿梭其间,有的搬运砖石,有的雕刻木料,还有的正在绘制壁画,整个王府的规模虽然比不上京城的皇宫,但也颇具气派。
百姓认不得他,但派来管理王府工程建设的属官却认得他。
只是远远地一看,便迎了上来。
“殿下。”
那属官匆匆上前,恭敬地行礼道:“殿下亲临,属下未能远迎,望殿下恕罪。”
朱雄英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目光在工地上扫过,满意地点点头:“工程进度不错,你们辛苦了。”
属官连忙答道:“都是殿下英明,提前规划好了一切,属下们只是按图索骥,做些粗活罢了。”
这话就纯属拍马屁了,工程都是内廷和工部规划的,跟朱雄英还真没啥关系。
朱雄英也只是微微笑道:“凡事都有个开头,你们能把开头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接下来还要继续努力,不过这大热天的,也不要让被征召来的民夫太累。”
属官连声应是,随后小心翼翼地问道:“殿下,不知您今日前来,是否有何指示?”
朱雄英沉吟片刻,说道:“整体看一看吧。”
属官连忙领命,带着朱雄英和道衍向王府深处走去。一路上,朱雄英不时停下脚步,询问一些关于建筑风格和材料选择的问题,属官都一一详细解答。
走过几道回廊,穿过一片竹林,他们来到了王府的花园,只见此时正是夏天,花园中百花争艳,假山流水相映成趣,每一处都透露着精心设计的痕迹。
朱雄英满意地点点头,对属官道:“这里的设计很不错,既保留了苏州园林的特色,又体现出了王府的庄重,不过怪石就不要弄那么多了前宋搜集太湖石,以至于靖康之难天下人心中颇觉得几分理所应当,有些普通石头就行,莫要再闹出花石纲了。”
这里有个典故,因为苏州府是处于太湖东岸的,所以太湖石其实不少,而作为江南园林中的点睛之笔,这种石头因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千百年来被文人雅士所欣赏。
之所以欣赏,是因为太湖在过去地理变动的过程中,由海湾逐渐变为内陆湖泊,湖底石灰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水波冲击和湖水溶蚀,因而兼有曲折圆润、重峦叠嶂之态,非常的.好看。
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赏石文化日益昌盛,太湖石逐渐成为石中顶流,赏玩太湖石成为一种潮流,出现了一大批酷爱太湖石的文人雅士,像苏轼、米芾、梅尧臣、欧阳修等,上至皇室下至民众都对太湖石异常偏爱,并且凝练出了赏石文化。
当然,宋徽宗玩石头,最后玩到了国破家亡就是了。
而朱雄英警惕的就是这帮人借着建造王府的由头,去下面敲诈勒索百姓,闹得民不聊生。
毕竟让底层官吏去做事,他们可能做不了什么事,但是敛财的胆子,的确是不小。
属官连忙称是,随后又带着他们来到了王府的池塘边,只见池塘中荷花盛开,鱼儿在水中嬉戏,别有一番雅趣,朱雄英站在池塘边,久久不语,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道衍见状,轻声问道:“殿下,可是有何不妥之处?”
朱雄英摇摇头,缓缓说道:“不妥倒没有,只是我在想,这池塘若是能引入活水,或许会更加灵动一些。”
属官闻言,连忙解释道:“殿下,这池塘原本就是引的活水,只是因为修建王府时有些改动,导致水流不畅。属下已经吩咐工匠们尽快修复,保证池塘的水流畅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雄英并没说太多,而道衍却明白了他的意思,朱雄英说的不是湖水,而是他对未来的思考。
随后,他们又在王府中巡视了一圈,朱雄英不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属官一一记下,表示会尽快落实,主要就是建造的过程中尽量不铺张浪费造成扰民。
“大师的家,便是苏州府的吧?”临了,朱雄英忽然问道。
“是。”
道衍点了点头,说道:“贫僧长洲人,家里世代行医,就在城外不远处。”
“想回家看看吗?”
道衍犹豫刹那,还是摇了摇头:“不了,家里就一个老姐姐了,已经是出家人,何必再去打扰。”
次日清晨,朱雄英便离开了苏州府,返回京城,他并没有在苏州府多待,毕竟此行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而此行虽然短暂,但却让他对苏州府有了更深的了解。
接下来等到王府落成,可能他就要在这里封藩了,朱雄英最想做的就是发展棉纺织业。
毕竟棉纺织业可谓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绕不开的工业部门,甚至比煤铁还要优先级高,并且起步难度较低,产生的产业效益却极高。
英国人,正是靠着大工厂加大机器,形成的规模效应,把棉纺织品卖到了全球,这东西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通用商品,无论是什么地方的人,都得用。
而苏州府从元朝开始,经由黄道婆的引导,棉花行业的纺织技艺、棉纺织工具、棉花种植这些基础东西,都推广的很成熟了,黄道婆去世后,苏州松江一带就成为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所以这里有着发展棉纺织业的天然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