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第 95 章(1 / 2)
此时的皇宫里, 哀哭声一片。
皇帝的妃嫔、皇子、皇女们跪在榻前,痛哭不止,皇后娘娘更是哭的几次险些岔过气去。
太子身体病弱,不宜大喜大悲, 宫人怕他泣极伤身, 在他哭了几下之后, 就劝他回殿休息。
李却拒绝,伏在地上哭的伤心不已。他的父皇身体一向很好,何以这一病就去了性命, 叫人始料不及。
他的身边是他的两位皇弟, 三弟李叙与他一样, 伏在地上泣涕不止, 四弟李适,尚不满四岁,蒙童稚子,正是懵懂无知的年纪,小孩子学大人的样子跪在地上哭嚎了几声,转头便贪玩起来。
李却嫌他在人中间颠来倒去不成体统,遂叫人给带了下去。
皇帝的遗身当天就入了殓, 皇室宗亲跪在灵堂前哭孝,文武百官守在殿外哭跪。
跪丧时间长,李却精神多有不济,但他身为皇太子, 又兼新君, 是这次丧礼的主心骨,他不能就此倒下,硬是强撑着。
晚间时候, 他让母后和其他人回去休息,自己则靠在父皇的棺椁上小憩了一夜。
翌日清早,一宫人来哭禀,皇后娘娘薨逝了。本就精神不佳,又因事出突然,李却一时惊岔,昏厥过去。
皇后娘娘的死是今早一宫女进去给人更衣时发现的,身上尚有温度,应是刚咽气不久。
仵作来验了尸身,排除了下毒他杀的可能,是自然死亡。早就听闻帝后情深,想必皇后娘娘是追随先帝去了。
人走的时候,面上很是安详。
李却是在当天傍晚时候醒过来的,一下子痛失两位至亲,心里多少遭受不住,加之身体又不大好,很快他便病倒了。
接下来的丧事由皇贵妃与昭宁公主接替。昭宁公主是李却的同胞姐姐,丈夫任职吏部侍郎,夫妻二人育有一子二女,生活幸福美满。
李昭宁平时甚少进宫,皇帝病中她来探望过几次,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上个月她母后的生辰宴上。那时父皇尚能饮酒畅聊,何以短短一个月时间,人便撒手西归。
最出人意料的是她的母后,好端端的睡了一觉人便没了。
双亲的事尚未有个着落,这边她弟弟又病倒了,真个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祸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叫人措手不及。
半个月后,李却病愈,丧事继续由他来操持。棺椁在灵堂停了四十九日之后,帝后合葬进了皇陵。
同年二月,李却登基,改年号为靖安,同时大赦天下,各地免赋税一年。
举国上下,普天同庆。
李却登基以后,除过提拔当初的几个东宫僚属之外,朝中官员官职基本无大的变动。他父皇在位时,躬行节俭,以身作则,倡导在朝官员廉洁清正,这么多年,上行下效,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这官员廉洁了,受益的是底下的百姓。可又不尽然,他父皇在位时,赋税严苛,某些地方的百姓生活并不如意。
赋税,盐铁专卖,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边关常年战争,军用物资消耗极大,朝廷又不能亏着自己,这些个开支销费自然便落在了百姓赋税上。
如今李却做了新皇,他想要与自己的父皇施行一个不一样的政令。他自小习的孔孟之道,相比他父皇的文武兼治,他更推崇文教治民。
所谓文治,即是礼孝天下。
他这人十分排斥战争,两国交战,生灵涂炭,受苦受难的是平民百姓,百害无一利。若把战争消耗的钱财用在百姓身上,百姓日子不知好过多少倍。
这百姓日子好过了,反过来便会拥戴于他们有恩惠的君王。
如此,江山何愁不永固,代代相传。
只是,这一切美好的前提须得是战争消弭。如何让战争快点结束呢?李却认为,兵刃相见万行不得,以戈制戈只会让硝烟更加浓烈。他想到的法子是谈判,两国静下心来好好相谈,晓以利害关系,若对方君王是个爱民恤物的,定会停战熄火,不能再陷民于水火之中。
可眼下边境情况,尚不是谈判的好时候,须得等到边军收复平凉关之后。
两个月前,原武彰拿着先帝给的诏书奔赴前线,从打了败仗的将军那里拿回兵符与将印,自己亲自挂帅上阵,誓要将敌军击退出关,把平凉关夺回来。
奈何敌人这次来势汹汹,边防军又死伤严重,一时半会儿尚不能将对方击退。
原以为这一仗要耗时极久,不想今年六月,也就是李却登基后的四个月时,边关突然爆发了瘟疫。
疫病先是在羌军中爆出来的,很快就传到了靖军这里,来势凶猛,叫人措手不及。
感染者上吐下泻,头晕恶心,四肢乏力,同时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个时候,别说打仗了,人能顾住自个儿已然是不错,士兵们死的死,逃的逃,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就在羌军饱受瘟疫之苦时,羌竺国又传出噩耗,他们的国君因病逝世了。
新君继位,下令羌军撤出平凉关,撤走的都是身体康健的,剩下些非病即伤,除了等死,别无他法。
原武彰连等死的机会都没给他们,将这些伤病者集中一处,直接给烧了。
靖军也染了疫病,虽不及羌军严重,可也受了不小疮伤。朝廷派了太医前来诊治,军民一心,疫情在九月底的时候彻底消除。
就这样,平凉关重又回到了朝廷手中。趁此良机,李却派遣使臣前往羌竺国,就两国和平共处之事进行谈判。
将近三十年的战争,受苦受难的不只靖朝百姓,羌竺国的人民也深受其害。
羌竺国新任国君与李却一般年纪,同样厌恶战争,现下国内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所以在靖朝皇帝派遣使臣前来谈判时,他毫不犹疑应同了。
很快,两国便签订了和平共处盟约,内容如下:
双方在友好相处、互不侵犯的原则上,开放文化和贸易往来,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以及经济发展。
期限五十年。
盟约一旦生成,不允许任何一方撕毁,违此约者,将赔付另外一方巨款。
虽说这条约就是一张纸,并不能约束对方什么,但至少在民休养的这几年间,战争不会再发生。
趁这机会,趁着自己身体尚可,李却想着推行新政,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富足,家家户户兜有余钱,缸有余粮。
如此,便也不枉他做这一回皇帝。
靖安二年,在原来赋税的基础上,朝廷将田赋、商税做了相应的下调,降到历朝历代赋税最低。
田赋税率三十税一,商税税率二十税一,植木鸡鸭果蔬,舟车丝布农具之类的杂税一律全免。
盐、酒、茶、铁(国家专卖)的价格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其中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盐,在原来价格上,足足又降了五成。
另外,李却还推行田粮赋税各省轮流蠲免政策,今年这几个省份免除赋税,明年那几个省份蠲免,后年又是另外几个省份,每隔四年一次轮换。
与薄赋相对应的是轻徭政策。
朝廷下令规定,各地在兴修土木时,官府不得让百姓无偿服役,须得给服役者相对应的报酬,且徭役者每天做工时间不得超过四个时辰。
违反朝规者,一律罢官处置。
此政策传到各家各户时,百姓们纷纷感恩戴德,有的甚至激动得泪水直流,膝盖朝着京城的方向一跪,连着磕了好几个头:
新皇好啊,为老百姓减免赋税,解民众之苦难,老百姓定也会好生拥戴他,当神明一样供着。
除“轻徭薄赋”政策外,朝廷还在各地兴办学校、医馆、收容所等机构。
以上部分赋税政策及兴办学校医馆等机构,均出自宋修濂的主意,李却听从并施行了。老师提出的强制儿童六年义务教学,他也听从并下发命令到各州府,可是老师提出的女孩也需上学,毫无例外地,给内阁全票否决了。
本朝民风相较开放,女子并不受那么多拘束。女子可以随意外出,可以像男子一样挣钱养家,若所嫁非人,丈夫品行恶劣者,女子有权提出和离,甚至带走子女。对于死去丈夫的女子,朝廷鼓励其再嫁,不必为夫家守节守寡。
可女子上学一事,朝廷从未主张推崇。女子读书倒不反对,一些有能力的家庭,会给家里的女孩儿请个私塾先生,教其识字作文。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自身都难以温饱,能养活个孩子已是不错,哪里还有闲钱做其他的。
读书更是想都不敢想,何况还是个女孩儿,读了又有啥用,又不能科考,嫁人也用不着,怕不是脑子给驴踢了,不然谁家会让个女娃子上学。
鉴于以上种种,女孩上学之事并不能行得通,便是李却也不会应。
此事便这么不了了之了。
五月,仲夏。
李却坐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原本奏章是老师协助他一起批阅的,只因这一年来占用了老师太多时间,二人几乎日日伴在一起,老师国子监的事务都给耽搁了不少。这段时间朝务不那么紧张,李却便也给老师放了行,要其回了国子监。
因着身体原因,李却不能像他父皇那般日日早朝,但他又非荒度日子之人,便定下了三日一早朝。
今日不上朝,上午批了会儿折子,这会儿起来准备活动下筋骨。
忽觉一阵清甜之香扑面而来,紧接着门里进来一人。
正是他的舅舅裴文眠。
裴文眠上前行礼道:“皇上,老臣给您送花来了。”
时下正值栀子花开,裴文眠投其所好,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送盆栽来,今年的花开的格外好,园中无风,香气也飘得老远。
李却与他道了声“谢”,说:“天气渐热,舅舅差人送来就是,何必大老远的亲自跑一趟,万一中了暑气,倒叫人操心不下。”
裴文眠笑道:“为皇上效力,老臣荣幸之至,哪里还会觉着辛苦。至于中暑老臣一把老骨头了,身体好坏无甚所谓,只要皇上身体康健,老臣便心满意足了。”
李却便道:“有劳舅舅挂爱,朕现下身体暂无所碍。”
裴文眠正要回话,太监高顷就拿了把伞过来,紧跟着李却往外走了两步,裴文眠忙问:“皇上这是要出去吗?”
李却道:“朕到御花园走走,舅舅可要来?”
裴文眠忙道:“老臣就不去了,衙里诸多事务,老臣这就走了。”
几人从房里出来,外面晴空朗朗,日头还不是很大,栀子花的清香阵阵扑来。高顷撑了伞罩在李却身上,李却却说:“高公公就不必跟着了,连侍卫陪着朕就是。”
一直守在门口的连飞诀忙从高顷手里接过伞,而后君臣二人一道消失在御书房外。
待人走的彻底没影了,裴文眠问旁边的高顷:“高公公,皇上近来可有异常?”
这话问的不明不白,高顷一时摸不着头脑,反问:“大人指的是哪方面的?”
裴文眠这才直说:“皇上近来可有亲近别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