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全息:始皇穿刘辩3 始皇:东汉西汉,……(1 / 2)
选官制度的改革需要等天下战乱平定之后才好全面推行, 不过现在可以提前准备起来了。这样等到要用的时候,就能直接推行。
于是荀彧钟繇等人被抓去加班了。
荀彧觉得这样下去不行,陛下身边的人太少了。大量臣子还被扣押在洛阳那头, 西都的新朝廷人手严重不足。
函谷关那边在打仗, 中原人才们暂时过不了,除非绕远路。好在关中可以直接去蜀地, 蜀中人才也不少。
荀彧本来是想给蜀地的友人和世家写信,询问有没有愿意过来帮忙的。
始皇得知之后费解地皱眉:
“何须如此?”
他是皇帝又不是地方州牧, 还得好声好气地请别人来入朝。除非对方是堪比文若孟德的大才,否则姿态根本无需放低。
始皇直接一道圣旨送去了蜀中益州,让刘焉麻利点派些人手过来支援朝廷。
接到圣旨的刘焉:……
其实刘焉挺不想给这个小皇帝面子的, 反正他在益州可以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但是直觉告诉他最好不要作死,否则真的会死。
刘焉能在灵帝搞事情的时候果断要了益州牧跑来当土皇帝避开风波,显然不是个蠢货。他非常理智地选择了从心, 反正只是送点人过去而已。
皇帝又没指名道姓要谁谁谁,他大可以派些寻常官吏前去帮忙。心腹大才之类的,他再自己悄悄留下。
人派过去之后, 刘焉松口气发现小皇帝没有发难,似乎并不介意他派的都是小喽啰。
始皇确实不介意, 而且他要的就是这个。
“这些是益州的底层官吏。”
始皇叫来荀彧, 把人尽数交给他。
荀彧秒懂:
“多谢陛下, 如今正缺小吏。”
他们陛下是个里里外外一把抓的好手,做决定这种事很多时候连他们这些心腹谋臣都轮不到,就更没那么迫切需要有主意的人才来投了。
相反,那些只会埋头干活、乖顺听话、且吃苦耐劳的小吏,才是目前最需要的。
要是把人才招来让他们干这种没技术含量的苦差事,人才们大概会很郁闷。现在这样就正正好, 陛下暂时只需治理关中一地,光他们这几个谋臣就能忙得过来。
等到洛阳的战事平定了,朝廷官员就位,也就更不缺人了。
始皇:还是缺的。
洛阳没了战事,就是天下各地的战事。他已经打算借机削一波世家了,而且洛阳那事牵连的人不会少,朝中很快就会空出一大堆职位来。
所以考试的事情得赶紧准备好。
虽然不能全面推行,却可以搞点类似的小考,先吸纳一批人才。
“不知陛下欲以什么内容作为考题?”
始皇:“分两科,律法和治国之策。”
律法考出来的是偏向执行的底层官吏,治国之策则是偏向决策的高层官吏。前者人人必考,后者任由考生选做。
底层官吏可以不知道如何治国,但高层官吏却不能连朝廷律法都弄不清楚。
荀彧点头:
“如此可行。”
要出仕为官的谁没学过这两样?考它们的话连“临时修改考纲”都算不上,这些就在他们掌握的知识点里,随时可以参加考核。
或许有草包花架子这些学得不好吧,不过自己考得分数难看,也怪不得别人。
始皇又道:
“律法题目让小官去整理,治国之策你们看着出。也不用太复杂,多考些常见的问题就可以。”
他是来选治世之能臣的,不是来故意为难人的。他想通过考核选出的是面对各地州郡经常出现的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处理的普通人才。
至于那些旷世奇才,他自己会出对应的题目给他们加试。
荀彧于是下去加班了。
回去之后荀彧想了想,觉得不行,还是得招揽人才。
现在的朝廷是能勉强运转,但那是在他们加班的基础上达成的。能招人来分摊工作,他傻了才不招。
于是荀彧又从蜀地骗了一批人才过来。
刘焉:你们能不能不要逮着益州薅!
没办法,不薅益州就要去薅西北之类的荒凉地界。那里实在是没什么优秀的文臣,武将倒是不少。
始皇和东边打仗的时候也没忘了往西北、北地派人,去看看那边的情况。摸清楚之后就好精准拉拢边关将领了,也省得一个个都要费劲打服。
结果探子跑回来给的汇报是:
“北地多缺粮草,有些州郡的刺史会劫掠百姓补充粮草,再去和匈奴胡人打仗。”
始皇:……
朝廷官员?劫掠百姓?用来打匈奴?
真不愧是你们大汉啊,佩服佩服。
探子也觉得这种状况很离奇,他还说了更离奇的事情:
“有的州郡同时有两人主事,一人主政一人管军,双方意见不和。”
州牧认为应该安抚拉拢胡人,赏赐他们金银,这样便能得太平。百姓非常支持,因为胡人拿了好处确实不劫掠他们了。
但将军不这么想,他觉得州牧宁愿把钱给胡人都不给他武装军队,州牧脑子有坑。要是金银给了他,他打仗也不用畏畏缩缩了。
两边因此成见非常深。
“州牧为了防止将军继续打仗,就不给他拨粮草。将军干脆放任士兵劫掠百姓,借此获得粮草继续打仗。”
于是恶性循环,百姓觉得会劫掠自己的军队还不如胡人呢。州牧也觉得给胡人的那点金银远不如打仗要耗费掉的,这笔买卖很划算。
只有将军觉得他们都目光短浅,胡人不打不行,岂能用金银纵容他们闹事?这不就和劫匪来你家抢东西,你为了让他别来,天天给他送钱是一个道理?
总之两边现在闹得不可开交。
始皇:“所以?”
探子默默掏出了两封奏折:
“所以幽州牧刘虞和公孙瓒公孙将军分别写了奏折控诉对方,想请陛下评评理。”
始皇:…………
始皇只想知道一件事:
“是谁这么机智,把他们两个一起安排去幽州共事的?”
这两人的决策,任何一个单独用都可以维持一方安稳。偏偏他们俩凑在了一块儿,就互相拖后腿,闹得幽州民不聊生。
听到消息赶来的谋臣们也是一阵沉默。
谁都没好开口回答,只有荀彧那个胆子贼大的侄子荀攸冷不丁开口:
“还能有谁?先帝啊。”
灵帝真是个神奇的人物。
始皇觉得刘虞和公孙瓒都挺能闹腾的,不过问题不大。
“并州牧董卓现在不是离开了?并州牧空缺,公孙瓒那么喜欢打胡人,让他过去那边尽情地打。”
始皇提笔写了一封诏书,任命公孙瓒为并州刺史。
有了自己的地盘,公孙瓒也用不着再去和刘虞抢幽州了。
至于之前闹得幽州内部生乱的一番官司,各打五十大板。
不过两人分开之后应该也不在乎官司的结果了,他们之前打官司就是为了抢幽州的控制权。如今各自占有一州,没必要再抢,谁输谁赢也不重要了。
只有一点,公孙瓒以后禁止再劫掠百姓,缺粮就跟朝廷要。
可能是公孙瓒的事迹给了边塞州郡那群将军一些奇奇怪怪的启发,自那之后始皇这里就没消停过。
马腾韩遂在边地日子不好过。
原本听说董卓拥立新君飞黄腾达了,就翘首以盼等着对方招他们。结果还没等到呢,先收到了董卓被皇帝亲自讨伐的诏书。
于是两人又缩了回去。
董卓眼看着不中用了,他们只好另寻出路。这个时候正好发生了公孙瓒的事情,两人就觉得,公孙瓒可以,他们也可以!
始皇:你可以个头。
“朕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二人与王国合作反汉,是逆臣贼子?”
所以他们哪里来的脸讨要官职?还话里话外暗示他们两个人挤在一个凉州也很容易发生矛盾,想一人拥有一块地盘?
荀彧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先帝在时,边军反叛后若能及时回头认错,朝廷还是会选择接纳的。”
毕竟这样就不用浪费兵马粮草去平乱了,省了不少事呢,多划算。
始皇:就,不是很懂你们大汉。
始皇算是彻底见识到了东汉末年有多乱,造反都能随随便便招安,真是绝了。
荀攸在旁边小声吐槽:
“这些不算什么,那种山贼被招安后不满朝廷官职给得小,又丢下官位重新回山当山贼,继续侵扰百姓的,也多得很。”
然后朝廷下次依然选择招安他们,因为比起把人灭掉来讲,这么干性价比真的很高。
始皇彻底无语了。
可惜现在腾不出手来收拾这群反骨仔,只能先记在账上,回头一一清算。
始皇认为这样下去不行,大汉的律法快成摆设了。既然如此,他不如干脆趁此时机把律法修改一下,回头直接让人适应新律法。
反正他是看不惯这些乱七八糟的操作的,必须都给他加进法典里,严惩不贷。
修改律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方考量。始皇翻出了大汉律法和之前朝代与国家的律令,打算做个参考。
正好荀彧骗了一波人才过来,人手十分充足,可以抓几个过来一起改律法。
荀彧:……可那是我拉来帮忙减轻工作量的!
被陛下这么一抓,他又要加班了。
荀彧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去薅益州的羊毛。
抱歉了益州牧,他是真的迫不得已。
刘焉:我有一句脏话今天一定要讲。
洛阳的战事持续时间不算特别长,三个月就结束了。和史上打了一年多还没打完,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始皇还是觉得慢了。
他这边律法都修了一半,董卓老巢都没了怎么还那么能抗呢?并州军队内部不搞内讧的吗?
看来还是觉得有个新帝刘协在手上,拥有充分的挣扎余地,不想放弃唾手可得的富贵。
可惜再怎么挣扎都是徒劳。
董卓等贼首尽数伏诛了,剩余的军队人马被朝廷收编,等待陛下下一步指示。
朝臣们都翘首以盼等着陛下还京,结果始皇一点都不想回洛阳。他也不嫌弃长安宫室空置久了不如洛阳繁华,直接令朝臣都给他来长安干活。
谋臣们问道:
“陛下莫非有意迁都?”
始皇颔首。
昔年光武帝刘秀迁都,是因当时关中经过二百年西汉的开发,环境被破坏得比较厉害。又遭逢战乱,整一个残破凋敝。
且刘秀在关中没有执政基础,反而洛阳所在的河南有不少世家大族和刘秀交情匪浅。
另外就是关外的西、南、北各方都是刘秀的敌人,掌控权不在大汉手中。刘秀定都长安的话,睡觉都睡不安稳。
这比天子守国门还要天子守国门,真就三面山脉之外全是敌军。
始皇又没有这些顾虑。
汉末各地起义军那么多,待在一马平川的洛阳才叫不把小命放在心上。而且他还嫌弃洛阳附近的世家大族太根深蒂固了呢,不少官员出了门就是老家。
所以想当官的还是都给他老老实实孤身入关吧,少仗着权势偷偷摸摸给附近的老家捞好处。
洛阳群臣包袱款款地赶来了,苦大仇深地劝说陛下不要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