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 103(1 / 2)
萧景曜料到放出要建港口的消息后,可能会有商贾上赶着捐银子。但萧景曜没想到,前来捐银子的商贾会这么多。
看着顾希夷统计出来的几百位商贾,萧景曜整个人都恍惚了,“闵州的大商贾这么多的吗?”
不是,他现在噶四大家的时候,明明也跟着噶了一大堆大商贾啊。怎么还有这么多?
建港口的银子,可不是随随便便捐个几千上万两就行的。没个大几十万上百万,都不好意思开这个口。
闵州能百万家底的商贾这么多?
惊,贫困之地不贫困,商贾身价赶国库!
这么一算,萧景曜都不知道该说是大齐的国库太少,还是商贾们的家底太厚。
当然,这得是不算国库里从倭岛运来的黄金白银的情况下。
那些银子不能随便全都流入市场,黄金的话,得做储备,用来锚定货币。
开了海禁,萧景曜就能想办法盘活大齐货币,让大齐银票在周围亚洲国家通通都能使用,再梦大一点,抢占世界市场,让世界认可大齐货币。
就像后世某国一样,遭遇经济危机就印钞放水,让全世界买单。
当然,这需要大齐一直强大下去,没有强大的现代科技辅助系统也成不了。但辐射到周围这一圈国家足够用了,整个亚洲都是一体,其他旮沓的别来沾边!
自从朝廷同意开海禁后,萧景曜就是这么膨胀。
走路嚣张,丝毫不慌.jpg
萧景曜觉得前来给福安港口送银子的闵州商贾太多,还是庄明告诉了萧景曜内情,“总督府可不好进,商贾身份低微,也没别的渠道去见您。您有所不知,这群来给福安港口捐银子的商贾,并非都是闵州人。还有附近的浙商徽商,能赶上的全赶过来的。晋商也想过来掺一手,奈何路途遥远,现在可能还在路上。”
萧景曜微微瞪大了眼,半晌才摇头失笑,“是我低估了商贾们赚钱的本事。”
能把生意做大做强的,在商业上,谁没有一双比狗更灵的鼻子?只要能挣钱,商贾们嗅着味道就来了,不然这么厚的家底是怎么攒下来的?
反正萧景曜也没说建福安港口只收闵商的捐款。其他商贾现在不赶紧跑来占个位置,在萧景曜面前露个脸卖个好,以后他们怕是连喝汤的份都没有。
毕竟闵商有主场优势,人家就在闵州,离得近。他们这些外地商贾要是还不积极一点,那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闵州商贾挣大钱,这多难受!
对商贾们来说,还有什么事比明明发现了商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赚钱,自己连口汤都喝不上更难受吗?
是以浙商徽商都积极得很。
这俩本就是整个大齐都有名的大商人,还有着自己的商会,在外都是互帮互助,进了商会就会互相扶持,帮助同乡在本地站稳脚跟。
闵州当然有浙商和徽商,其他地方的大商人也有。商人嘛,天南海北到处找生意,哪里赚
钱往哪里跑。先前闵州海上走私,消息不可能瞒得死,精明的商贾们算算账就能发现其中的猫腻。
只不过这事儿全都被四大家把持,闵州本地官员和商户基本瓜分掉了海上走私的巨额利润。其他商人想分一口羹都分不了,早就百爪挠心,遗憾地直拍大腿。
现在萧景曜说要在福安建港口,又有传言说朝廷要开海禁,原来掉脑袋的大事儿,现在只要走朝廷正规手续,老老实实登记,交税,那就是合法的买卖。
这么大的利润,谁不赶过来占个位置谁就是惊天大傻子,以后别干商人了,那就不是个经商的料!
什么?福安港口还没开始建,为什么要给朝廷送钱?
当然是因为早点把港口建成,大家的商船能早点出海啊!
兵贵神速,商人做买卖也是讲究速度和时间的。出海一次,所得的利润几乎就能超过一些小商贾的全部家底。要是迟了一阵时日,那可都是钱!
身为商人,还能没有这点子精明?
萧景曜听完庄明的解释后,忍不住摇头失笑,对商贾们建港口的热情有了充分的了解。
萧景曜十分感动,然后决定又透个口风出去:港口最好的位置,朝廷有意租给这次捐银子最多的那几家商户。前三年免一半租金,三年后再收租。
商贾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就是一声卧槽,朝廷有能人啊!这个精明程度,简直让他们怀疑朝廷里有同行了!
想让精明的商贾们心甘情愿地掏银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他的不说,大齐疆域辽阔,年年闹灾,各地一闹灾,朝廷倡议商贾捐银子,人家理都不理。那还是他们的家乡呢,说不掏银子就是不掏银子。要是不给他们足够的好处,或者在他们面前吊上足够甜美的胡萝卜,想从他们手里拿银子,做梦!
萧景曜现在就吊的一手好胡萝卜。
前资本家和现商贾打交道,属实是专业对口了。
萧景曜拿捏商贾们,当真是一拿一个准。
商贾们哪怕知道这是萧景曜放出来的诱饵,都只能痛并快乐着的往外掏银子。
原本打算捐个几十万两的,现在果断加码,掏出算盘噼里啪啦一顿打,仔细算算自己这次最多能拿出多少银子。
虽然他们竞争不了捐款第一的位置,但听总督大人露出来的口风,日后的港口码头,怕是都会按捐款数额来租给别人。他们抢不了最好的位置,也不能拿个最差的位置不是。
巧了,其他商贾们也是这么想的。
萧景曜只用了一句话,立马就让他们给卷起来了,捐款百万起步,让知情人咋舌。
就没见过这么热情高涨的商贾。
尤其是对经商一窍不通的官员更是奇了怪了,怎么这些商贾一个两个的都跟吃了药一样,都快把家底掏干去求萧总督收下。
天底下竟然还有这样的奇观?
不愧是抄家总督!
别人犯了罪物理抄家,没犯罪的,一套骚操作下来,基本
也和抄家没差。
萧总督,抄家的神!
萧景曜稳坐钓鱼台,笑看商贾们忙成狗,到处凑银子,并没有急急忙忙就开始收银子,而是给了他们充足调银子的时间,足足一个半月后,萧景曜才挑了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统一见了这些商贾。
商贾们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前来赴会,觉得不管如何,这回能见到萧总督,他们已经赢了一半了。
不然想见一方总督,那是这么轻易的?
萧景曜对商贾们的态度还是不错的,并没有摆总督的架子。前来赴会的商贾,桌面都准备了一杯热茶还有些瓜果点心。这些东西一摆,登时减少了一些这场商会的严肃感。原本忐忑不安,心里没底的商贾们莫名平静了下来,互相对视了一眼,各地的商贾聚成一团,互相落座。
萧景曜到得不算晚,正好在所有人落座后,萧景曜便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商贾们顿时起身,乌泱泱给萧景曜行礼。
萧景曜并未阻止他们,等他们起来后才笑道:“你们如此支持本官的公务,本官很是欣慰。你们这般热情,本官也不会让你们吃亏。先前说的,都作数。不仅如此,这么大的事,官府必然会在港口刻碑,记下大家的善举,谁捐了多少银子,都会刻在碑上。千百年后,闵州百姓都会记得你们的善举,县志中也会记载一笔。”
商贾们心里顿时舒坦了不少,他们花了这么多银子,以后能加倍挣回来不说,还有官府给的好名声。面子里子都有了,掏银子都没那么肉痛了。
萧总督,敞亮人!
萧景曜这次还想顺便再看一看这一批商贾中有没有优秀的好苗子。能混成大商贾的,定然都是大齐商人中的佼佼者。萧景曜想搞海上贸易,必须得让这一批精明的商人出海去经商,赚别的国家的钱,肥大齐的国库。
贸易搞起来,经济流动起来,才是向上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情况。
这些人,以后就是赚外汇的主力军啦。萧景曜当然要多多关注一下。
反正最后都是大齐受益。
萧景曜最不能理解的就是朝廷里懂经济的官员少之又少,每次碰上这种大型商贸事件,都是派个官员草草了事。士农工商,商人处于鄙视链底端,由高高在上的士大夫来主办这样的商贸事件……想也知道他们会怎么干。比如觉得铜臭味臭不可闻,俗不可耐,提到钱就拉低了他士大夫的清高啦,又比如天然瞧不起商贾,自己又不懂经商之事,被商贾们忽悠得找不着北还自以为自己想了个绝妙的主意啦……
各种奇葩事简直不要太多,萧景曜听到都觉得脑壳痛。
商业也是社会极其重要的一个支柱啊,你们怎么能这么不放在心上?就这,还好意思纠结国库空虚?
那不废话吗!
商税低,农税高。萧景曜看到这个收税方式都无语凝噎。也就是萧景曜走了科举这条路,一句青云直上成了官老爷。要是他在大齐重操旧业,再去经商,这个税率真是令人感动到落泪。
都不提商贾们五花八门的避税方式,就算是足额交税,交的税相较于商贾们赚的银子而言,那真的是九牛一毛,萧景曜觉得自己要是干回老本行,不说成为大齐首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还是可以的。
而且还只用交非常少的税。
不过萧景曜也知道,商人们做买卖,花在上下打点上的钱绝对不少。封建社会的衙门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谓“官字两张口,可仰吞国脂,俯噬民膏;亦能上护国器,下哺黎民”。
想也知道,前者比后者多太多。
看看萧景曜这几年的一些大动作。别人都叫萧景曜抄家总督。但要是官员们自身遵纪守法,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伸手,纵然萧景曜将账目查了个底朝天,又能抄谁的家?
这些年的官场大清洗,清理了一茬又一茬的贪官污吏,但新的贪官污吏还是像杂草那样,不知不觉间又遍布整片原野。
正宁帝为此很是揪心,福王也十分不解,难得正经地询问过萧景曜,“朝廷给他们的俸禄还不够多吗?尊崇的地位,优渥的俸禄,他们还有什么不满的?⑴_[]⑴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能当官的,不论品级大小,都是人上人,过得绝对比大齐绝大多数人要好。如果将大齐所有人总共分成十份的话,日子过得好的和日子过得不好的人,应当是二八分,甚至于到了一九分。那么即便是最低品级最低的微末小官,也该在那过得好的二成之中。
福王很是纳闷,“一些官员,明明自己家也是一贫如洗,最是知晓贫苦人家的艰难。怎么当了官之后,就变成了他们曾经最厌恶的狗官了呢?到底是他们的错,还是朝廷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不然怎么读书考科举时还算是个品行端正的读书人,怎么一当上官,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贪官。委实叫人想不明白。
萧景曜也没办法说明白其中的道理。有的人脱离了原有的阶级后,不仅不会为原有阶级发声,还会变本加厉地剥削原有阶级的百姓,只是因为想要彰显自己和他们的不同,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摆布的可怜人,而是成为了高高在上的上等人其中的一员。
更何况,人的眼睛天生就是往上看的。不会去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而是一直盯着比自己过得好的人。同为官员,有的过得紧巴巴,两袖清风,捉襟见肘,也有人仆役成群,金银财宝无数,子孙后代八辈子的银钱都攒够了,谁不心动呢?
无非就是要同自己的贪婪做斗争而已。
萧景曜能克制住自己的贪婪,是因为萧景曜现在的生活足够优渥。可以说萧景曜这辈子就从来没有缺过钱,自然感受不到贫穷官员们心中的落差。易地而处,萧景曜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不会不拿一文钱。
不过萧景曜觉得自己更有可能辞官回乡,干回自己的老本行,总不能真的为了这点虚名地位,让一家人跟着自己吃糠咽菜。
只是萧景曜这种干啥啥成功的人也属于个例,他能成功,不代表其他人能像他一样。最终还是实力决定一切,只是这世上,天才毕竟是少数,庸
碌无为者才是大多数。
商贾们对萧景曜的好感几乎要爆表。他们给官员们赔笑脸当孙子的时候多了去了,萧景曜这样的二品大员,一方总督,对他们的态度这么温和,足够让他们心中咕噜咕噜冒着暖洋洋的气泡。更别提萧景曜还在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港口码头的事情,但凡有不懂的,尽管提问,萧景曜当面给他们解答。
不仅如此,萧景曜还他们没人都发了一本小册子,着重讲的就是海上贸易商税如何算的问题。
对于萧景曜来说,这一套简直不要太熟悉。就是从以前交税的那方变成了收税的那方。
海上贸易重算商税的事儿,萧景曜也是提前和正宁帝通过气的。不然这么大的事情,萧景曜敢一个人做主,御史们弹劾他的奏折能立马堆满养心殿。
这次的商税算法比较复杂。萧景曜正好卡在一个看起来没比原来多多少,实际上几项名目下来,要交的商税比原来高出一截。但又因为海上贸易利润巨大,正好处于一个商贾们觉得有点心疼,却还是能接受的范畴内。
认真算起来,萧景曜还是手下留情了,给商贾们留出了较大的余地,让他们出海一次,交完税后,照样能赚得盆满钵满。
商贾们原来还没将这事儿放在心上,在萧景曜简单提了一嘴后,他们一打开册子,脸色都变得十分精彩。
这个税率之复杂,他们看了好几遍都没看明白。
萧景曜耐心地同他们讲解了三遍之后,所有人都听明白了,脸上的表情也更加复杂。
做生意的,不怕对方不懂行,就怕对方太懂行。
显然,就凭这本小册子,商贾们就知道,这位年轻到过分的萧总督,是生意场上行家中的行家。
他们这些人捆一块儿,说不定才能和对方一较高下。
有人当即倒吸一口冷气,这位是从娘胎里就开始不停歇地学习吗?不仅能连中六元成为传奇状元,对做买卖的事儿也门儿清,商场上的老狐狸都没办法在他眼皮子底下耍心眼。
这真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能做到的事吗?
越是了解萧景曜,就越能感受到他的可怕之处。
商贾们心中震撼,惊疑不定地互相看了看,都在对方脸上看到了苦笑——有这位精明厉害的萧总督在,他们以前使过的那些避税手段,都赶紧停下吧,老老实实交税才是正经。
不然,这位总督名号前头那“抄家”两个字,可不是说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