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进退两难(1 / 2)
营地的选址历来都是最重要的环节,甚至直接关系到将士的存亡、战争的胜负,历代将帅就没有不重视的。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战将败于扎营。
比如,三国时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并再三嘱咐:“街亭虽,关系重大。”甚至明明白白告诉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
但马谡素来骄傲,到街亭后自认为应选择高地扎营,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正是致胜秘诀。”故,不遵从诸葛亮的指令,自做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当时副将王平劝曰:“街亭山上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我军不战自溃也!”
马谡非但不听劝,反而在王平的再三劝阻之下发了火,执意将大军布于山上。
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结果,正如王平所的一样,魏军主将张合见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果然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断其粮道,将马谡大军围困于山上,并纵火烧山。
若不是王平在山下让士兵击鼓作出要攻击的假象干扰了张合,恐怕连马谡都逃不出来。
蜀军失了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郑
可以,正是马谡一手葬送了蜀军的大好前途。
这都是三国之后的将领耳熟能详的战例。
所以,一般情况下,领兵大将会选择“左有草泽,右有流泉,背山险,向平易,通达樵采,牧饮相近之地”扎营,以利于警卫、防守和便于人马生活。
在实践中,将领们总结出多种“不堪安营”的地形,若遇此类地形时,应“急过勿留”。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不要在山顶或四周水泽的高地以及孤立无险的高地上立营。因为这样虽然符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原则,但军队机动不便,易被敌军围困,有被断水源粮源的危险。
二是不要在低洼之处,特别是附近有高山的低处筑营。因为这样虽然可能获得水草之利及机动之便,但地形不利于防守,且有遭到水淹的危险。
三是不要在河川山谷要冲之口及柴干草深之处筑营。因为这样虽然有控制要路和牧草丰富之利,但风口及深草之处易遭火攻。
杨再兴自幼熟读兵法,对前饶战例也多有了解,自是不会犯此类低级错误。
因为他的队伍里都是骑兵,没有太多的辎重,只需要搭建临时营地以待主力部队到达即可,所以只要斥候能及时发现敌踪,随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打还是撤,灵活的很。
更关键的是,他采纳裨将凌云的建议,预先做了部署:分兵扎营!
具体的做法是,将先锋营沿金兵可能来袭的方向分做三处扎营,最前处和中间处均为五百人,逆兵法而行,居高处隐藏,自带少量饮用水,反正最多大半的时间后边的主力部队就能跟上来,不用担心被金兵包了饺子;
他自将余下的一千六百多人在一处契合兵法的开阔山坡上扎营,砍伐树木于营前搭建了简易的拒马,安排好警卫,便可以就地休息了。
或许有人会问,斥候放出十里,发现列情,能来得及及时报警吗?毕竟都是战马,又能快到哪里去?
这就要归功于火药的运用了,靠快马回营报讯虽然很常见,但效果远不如烟花示警来得更好、更便捷。
在宋军之中,烟花是所有斥候的最爱,一来报警及时,二来个人危险较。
他们会选择在视野开阔的地方释放不同的烟花,将消息传递给几里地之外的同袍,十里地的距离,最多三、五次接力,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敌情送回大营。
完颜银术可和其他金国将领一样,倾心于汉人上千年来总结出来的兵法。
在金国,高层将领基本上人人学习汉饶兵法,当然了,还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