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约谈双方(2 / 2)
吃完饭已经差不多七点了,正赶上各产业园区工人下班时间,园区里的人就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刚才还冷冷清清的街上马上车水马龙。
张政禹问郑家成:“你时有没有在厂区住过?”
“没有,听过,但是一直没住过。”
“我时候住过,当时在老家临水,国营企业非常多,钢铁厂、玻璃厂,厂区里吃的喝的都是自己生产,连冰棍都有冰棍厂。整个厂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我爸当时在厂里当会计,每我放学早,就等他下班,工厂下班的时候,就跟现在一样热闹。”
张政禹看着来往的人流,眼中充满了怀念。
当年的国营工厂就像一个社会,从出生到去世,每样东西都是工厂包圆。谁要是在工厂当工人,在社会上人们看来,比在政府当个局长还要气派有面子。当时不少人放弃了银孝政府的公职工作,削尖脑袋想去工厂上班,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只是时代变化太快了,如今这样的工厂已经不复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工厂不再是收入稳定的代名词,国有企业和公务员又成了公务员的代称,尽管工厂越来越多,但是当年国营工厂的氛围却再也回不来了。
虽然国营工厂的时代过去了,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老厂房留在了市区,这些老工业遗址留下了大量的厂房、空地以及配套设施,怎么处理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无非是两条路——拆或者改。
城东现在还有六七个大型工厂旧址,食堂、学校、运动场、澡堂一应俱全。之前文旅局提出过希望把这些工厂改造为旅游景区的想法,张政禹没有同意。
因为这些工厂并不具备相当的知名度,改造起来也没有相应的价值,最后很容易导致项目失败。
而改造成商业综合体项目,城东区又商业过剩,综合体多到外地人来了之后,找不到市中心到底在哪,这是全市的通病。
为了抑制消费行业的无序发展,张政禹已经砍掉了很多新建商业综合体项目,继续盲目改建商业项目肯定是不合适的。
张政禹忽然有了一个新想法,把这些老旧厂区改造成公益性设施和文化场馆,当然其中一部分可以交给区建投公司运营盈利,用于赚取财政收入,这无疑对全区的经济是最有利的。
但张政禹不想一拍脑袋就做决策,他让郑家成去找建设局、房管局把几个厂区的图纸要过来,了解内部的建筑结构和建筑现状。
回去之后,张政禹主动找到赵丹谈了一次。赵丹最开始是希望把这几块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但是算了征迁成本之后,也认为确实不太合算,现在张政禹有了成熟的想法,自己愿意做顺水人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在达成一致意见后,区政府召开了一次旧工业遗址改造工作协调会,重点对全区老旧厂区改造进行重新规划和功能布局。
张政禹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会上,张政禹、赵丹听取了区发改局、规划局、建设局、工商分局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各单位基本都支持改建厂区,但是主要分歧还是在究竟改建之后的用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