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建元三年 黄河决堤,卫长公主出生,驰……(1 / 2)
“陛下, 用茶。”尚谨将茶盏推到刘彻面前。
刘彻一路上眉头就没舒展过,他实在是心乱如麻,今天他就带了卫青和东方朔两个人来找尚谨。
“城郭坏沮, 蓄积漂流, 百姓木栖, 千里无庐, 令孤寡无所依, 老弱无所归。”尚谨偏偏还给他添堵,说得他心情愈发糟糕, “可他们什么都没做,任由百万民众被河水淹没, 任由他们被分食。”
连一向是笑着的东方朔都神色凝重。
“义纵陪我去了一趟。”
对面三人唯有卫青知道他去了, 在这种时候亲自去黄河决堤处, 实在是危险。
刘彻对尚谨的认知又变了几分。
“我看到有人在吆喝叫卖, 上好的羔羊,肉上还往外冒着热腾的血,说是物美价廉。若是买不起, 也可用自家的孩子去换。”
几句话把所有人说得头顶一股寒气,面露不忍神色。
“要不是有他和一些雇来的护卫在,我估计也要成羔羊了。”
当地的人跟疯了没什么区别, 看见尚谨这个孩子的眼神就像看到一块上好的肥肉,直直要扑过来, 要不是义纵比他们更狠,还真挡不住他们。
那几郡的场面已经不可控了,他也只能匆匆回到长安。
刘彻张了张嘴,终究说不出话来,许久之后才说:“以后少去那么危险的地方为好。”
“陛下, 降降火。”
刘彻现在也说不清自己内心气愤到底是因为他连布置救灾的权力都没有,还是因为黄河边苦苦求生的人们。
他端起茶喝了一口,确实降火,弄得他整个人都苦了起来。
他这才发现茶杯里压根不是平日里吃的茶,而是莲子心。
“你好像很一点都不气愤?”他再一抬头,却看见尚谨的神色一点都不像是刚说出那些话的样子。
“我想起所见到的场景,只会觉得整个人都很冷。”
“我也不意外,那些派去所谓救灾的官吏,心里哪会装着布衣?即使救灾,也未必是心疼布衣,多半是为了他们不死而带来的利益。”
“只有切身处于其中,才能体会布衣之苦。”他曾经亲身经历过大洪水,要不是国家的救援来得及时,他怕是就被洪水冲走了。
“但我向来觉得论迹不论心,如若手握权力的人能对□□恤救助,倒也无所谓他的心了。”
他早就看开了,强求如今的当权者“为人民服务”,实在太不现实了。
“《荀子》中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汉得天下不也是这么个道理。即使不觉得天下人有反抗的能力,可只需算一笔账,也就明白了。”
大部分皇帝都不太喜欢荀子这句话,在他们眼里,皇帝才是可以把船冲垮的洪水,唐太宗李世民是最显眼的那个例外。
“此次河水泛滥,不知死者几何,若年年河水决堤而朝廷不顾,久而久之,人口粮食都会大量减少,随之而来的便是兵卒减少,人心不稳。”
这话倒是夸张了一点点,但绝对不是瞎说。
“河水边向来是产粮的重地,没了这些粮食,倘若哪一年发生旱灾,又哪来的粮食去赈灾呢?”
“树的生长需要向下在土中寻求水源与土膏,没了粮食,没了耕种粮食的人,树便会逐渐枯萎。”
“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未必不明白,只是不会去真正寻求治理的方法。”
“即使派去人救灾,可阳奉阴违是再常见不过的了。他们只需瞒住身在长安的陛下与太皇太后即可,若不是陛下自己私下派人去查验,又如何能发现呢?”
刘彻这段时间还挺喜欢来尚谨这儿的,总觉得每次和尚谨聊完都很舒心,这回被尚谨几句话说的心塞得很。
不过至少他这次没有被瞒着,他就不信等他真的亲政,还不能派个好使的人去治理黄河!
[坏了,给猪猪整得情绪低落了。]
[我还以为猪猪不会在意这些()毕竟按历史,还要有好多年他才开始治理黄河。]
[换我我也着急,上次看小谨直播给我看吐了QAQ一看到那白花花的人肉我就想吐,最近都吃不下东西。]
[小谨提醒了开防护模式,结果我头铁,看了也想吐。]
[我知道猪猪为啥喜欢来小谨这儿doge之前天天来小谨这里做心灵SPA,现在变成心理阴影了。]
[要相信猪猪皮糙肉厚(?)扛得住这些,毕竟我猪猪千古一帝!真的很强!]
[确实,猪猪马上就振作了。]
*
卫子夫终于平安的生了个女儿,听到这个消息的陈皇后母女松了口气,不过是个女儿罢了。
卫子夫自己却是真的高兴,如果真的生了儿子,会不会被皇后夺走?有会不会被害?
至少女儿不容易成为她们的眼中钉,她会尽力让女儿平安长大。
只是不知道陛下会不会失望,她知道皇子对于陛下来说意义重大。
刘彻得知女儿平安出生,喜形于色,就差手舞足蹈了,不过很难说有没有一瞬间的失望。
卫青也有些担心刘彻对于这个女儿的态度,不过很快放心了。他完全没看出来陛下失望,要不是规矩礼仪束缚着,陛下都快跳着去看女儿了。
刘彻心里都盘算着什么时候给女儿封个长公主,一般都是皇帝的姐妹封长公主?没关系,当朝封又不是不可以。
汤沐邑现在就可以找了,封邑就得是最好的,要最大最有钱的,他看盐邑就很好,够女儿挥霍。
至于他的女儿挥霍不挥霍,别人管不着。
他不知不觉就把心里话悄悄露出来一两句,卫青这下确定刘彻是真的喜欢女儿,这都想到多少年以后了。
*
七月。
“陛下,有星孛于西北。”
“不吉,可有预示?”
提起西北,他就会想起奉命出使西域的张骞。
“尚且不知。”
刘彻挥挥手让人下去,比起彗星,他更该思虑如何处置济川王刘明。
刘明是梁孝王刘武的第二子,也就是他的堂兄弟。
年初梁孝王的长子梁共王才病死,祖母悲恸不已,这回要是直接把刘明也处死,祖母肯定不乐意。
祖母一向偏爱梁孝王,当年梁孝王的封地堪称是整个大汉最好的一块地,面积大不说,更是富庶繁华。
刘武到底是父皇的亲弟弟,这倒也没什么,真正彻底激化矛盾的是当年废立太子。
刘荣被废,祖母竟然想让刘武做继承人,要不是袁盎和其他大臣极力反对,恐怕还不知道这天下到底是谁当家。
不过他相信父皇那么厉害,肯定不会被祖母裹挟。
袁盎的的确确是难得的好官,当年父皇还专门带着他去拜见过袁盎。
袁盎当初谒见祖母,直言询问太后想要立梁王,梁王要是死了该立谁?
祖母只说还会复立父皇的儿子。
说到底,祖母心里叔父的地位远远超过父皇,要是真立了叔父,谁都知道父皇的子嗣永远没有继位的可能了。
好在袁盎引了宋宣公的典故,点出这会引发祸乱,最终祖母还是放弃了立刘武的想法。
他最不喜刘武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刘武因此派人去刺杀袁盎。
事实证明,有德之人总是有福的,那刺客来到长安之后发现所有人都对袁盎赞不绝口,于是放弃了刺杀的计划,甚至还提醒袁盎小心之后的刺客。
可惜袁盎终究还是被梁国的刺客刺杀了。父皇也因此大怒,不过有祖母和姑母求情,终究还是宽恕了刘武。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道插曲,刘武请求入朝求见,结果着布衣偷偷藏进了姑母的园圃中。
祖母一时间没找到刘武,竟然对父皇哭喊说父皇杀了她的儿子。
那之后父皇表面上待刘武和从前一样好,实则渐渐疏远,再不复从前。
他第一次见到父皇被祖母怀疑后那般脆弱的模样,一向被父皇偏爱的他第一次体会到不被偏爱竟是如此可怕。
他也就此对梁孝王产生了偏见,不过只能放在心里。
济川王刘明杀了太傅、中傅,他竟然不觉得奇怪,毕竟梁孝王也会刺杀大臣。
梁孝王的三子刘彭离更不是好东西,这一个个都是歪瓜裂枣的。
碍于祖母,肯定是不能杀的,但汉律在,祖母也不能包庇刘明。大概率就是废国了,再好好安抚被杀大臣的家人,也不会有再严重的处罚了。
总有一天,他要想办法压压这些诸侯王的气焰。
*
济川王刘明的事情刚处理完,麻烦事一桩接着一桩,闽越叛乱,攻打东瓯,东瓯急忙求救。
这事还与当初诸侯王叛乱有关,吴王刘濞反叛的时候,东瓯其实是跟着刘濞的。
刘濞兵败后逃到了东瓯,不过这个时候父皇已经用重金收买了东瓯。
于是东瓯在丹徒杀了刘濞,把刘濞的首级献给了大汉,算是将功补过。
刘濞的儿子逃到了闽越,他心里自然对东瓯满怀怨恨,无时无刻不再撺掇闽越攻打东瓯。
也不知道越王是不是觉得他刚登基不久好欺负,又没有掌权,竟听从了刘子驹的劝说,出兵围攻东瓯。
如今东瓯向他求助,他却没有兵权,这些事情还要看其他人的想法。
刘彻立刻把田蚡找来,田蚡毕竟是他母亲的兄弟,算是自己人,也信得过。
田蚡不把这事情当回事,劝说刘彻别管这事。
“他们越人之间相互攻打都是常事了。再说东瓯本来也有叛乱的前科,这种态度反复无常的何必让朝廷派军去救?当年秦朝都没把他们当自己人,没让他们臣属,我们又何须动用大汉的军队?”
刘彻完全没被牵着鼻子走,要说秦朝不管越人,那也是秦末了,就秦二世那个样子,他还想管南越王?
至于始皇帝,那可是直接派兵攻打了的。他看这些藩国,也觉得还是大汉把它们攥在自己手里好,可惜难度太大,光是一个削藩就够他受的了。
再说了,这一次何尝不是一次机会?
原本安静地待在旁边不说话的严助看田蚡这么说,马上反驳他:“若是担忧力量不足,恩泽不够,难以援助他们也就罢了。可是如果能够做到,为什么要放弃?”
田蚡刚要再说话,耐不住严助的嘴和炮仗似的,压根不带停,不给他插嘴的机会。
严助看田蚡这种私底下拉帮结派的人不爽很久了。
“况且秦末二世连咸阳都守不住,更别说越了。现在一个小国因为被攻打而困窘,前来告急求救,如果陛下身为天子不去救援,他们还能到哪里去求助,天子又如何君临天下,万国为臣呢?”
严助嘴上对着刘彻说话,眼睛却盯着田蚡。
田蚡便是嘴再利,也反驳不了这一番说辞。
这话是说到刘彻心坎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