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章 农耕帝国8(1 / 2)
【清朝的农业,分为“承前启后”两个阶段。】
【承前——指的是承接前朝大明的农业政策和教训;启后——指的是启发了后世的现代农业教育。】
【大明末年,百姓没有土地偏偏有沉重的土地税务,当时的农民起义军纷纷打出的口号就是“均田免粮”。】
明末年间,硝烟四起。
农民起义军编造的歌谣在大街小巷流传着,哪怕是年幼的孩子,在街头嬉闹时也会唱几句: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吃汝娘,着汝娘,吃著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
被饿得面黄肌瘦的农民早已对朝廷彻底失去了信心,他们从内部打开被朝廷官兵紧闭的大门,主动喊着口号“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迎接农民起义军进城。
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起初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没收了地主土地,分发给土地开垦耕种。
李自成到河南时就是杀光了福王的勋贵亲戚,把福王的庄园土地分发农民。一部分让农民去“认祖产”,去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农田,一部分用作军队屯田,或者募农民垦田,短期内真正的实现了自己提到的“均田免粮”“耕者有其田”。
.
“着令各地严查贵族官员私占百姓土地一事,让各地官吏注意安抚百姓。”刘彻看到天幕上的这一幕,立刻想到了高祖时期的秦末农民起义。
他向来不小看农民,所以老来发现自己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了巨大压力,能不顾帝王形象的下罪己诏。
哪怕天幕夸他有创下汉武盛世时期,但是他也同样知道,再盛世地方上也会有贵族欺压百姓、抢夺百姓土地的时候。
尤其是郡国地方,郡国占据了百姓的土地的消息甚至根本传不到朝廷中来。
但是不能不管,削藩他要,耕者有其田,他也要!
百姓耕地能给他交税,郡王们霸占土地掠夺人口,除了给朝廷更大的财政压力,能有几个真得有用?
已经采纳了主父偃推恩令的刘彻,打定主意等这一期天幕结束立刻开始实行,现在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农民起义军四处硝烟,轰轰烈烈,内斗的一片混乱,得以让人数最少的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后亲手造就了不少大屠杀,把明朝末年增长的人口数次屠城屠杀的人口剧减,但是治国总得需要人口,于是清朝皇室吸取明朝的教训,做出了农业措施上的两次巨大改革,从此让华夏人口在古代达到了最高峰】
李自成恨透了朱家宗室,对所过之处的皇室宗亲寸草不留,仅在山西地区就杀了各种贵族1万多人,其余地方的贵族同样没好到哪里去。
张献忠同样厌恶朱家宗室,攻陷成都后,杀光了蜀王全族,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了,停止大杀,但仍然每日小杀百馀人以树威。
清军入关后,对汉人实行剃发易
服,对不服从者实行大屠杀。
荆咕只简单地列出一些数据,还只是部分数据,已经像极了一个短篇惊悚故事:
辽东大屠杀,满清残杀辽东汉人,死者100余万;
济南大屠杀,崇祯年间后金入寇,屠济南,尸积13余万;
扬州十日,僧人敛尸80余万;
嘉定三屠,5万余人,自城至郊数里无人;
江阴之屠,死者17万两千人,幸存53人;
昆山之屠,“破城当天死者4万”
;
同安之屠,死亡5万余人,梵天寺僧葬之;
大同之屠,仅存重案犯5人;
广州之屠,死亡60余万,存者7人;
四川之屠,满清御用文人写的《蜀碧》诳称张献忠屠蜀俩千万人,据近代学者考证,死于满清之手者300万-400万,死于饥谨者约40万,张献忠只是消灭了4万地方团练……
【这些数据远远没有说完满清对汉人造成的大屠杀,连一半都没达到。】
【明朝末年因为有大瘟疫,具体人数难以确定。从万历末期开始至吴三桂三藩叛乱被平定的这几十年里,华夏大地损失人口最少也在5000-6000万,甚至可能高达8000万-1亿。
然而整个二战总共伤亡5000多万人,明末清初的人口被屠戮者保守估计就有5000多万,这也是历史之罪。】
【整个清朝时期,反清复明从没断过,清朝统治者总是觉得是汉人桀骜难驯,却从来不反思一下,自己屠杀的那些冰冷的数字下是多少人命。】
清初,尚且苟存的南明百姓看着那熟悉的家乡名称,再看着天幕上冰冷的死亡数据,齐齐泪目之下,是更加的愤怒。
屠城啊,一屠杀就是几千万的人口,连禽.兽都不如!
“我们不能再内斗了!”
史可法愤怒地指着天幕上的“扬州十日”,“再内斗下去,大家都得死!”
哪怕只剩下半壁江山,小小的南明政权还在为了继承人争权夺利。
潞王被认为是最贤明、最谨慎的继承人,但他只是皇帝的侄子,被认为血统不够正宗;
福王是万历皇帝的嫡孙,但是好色、贪婪、无知,口碑极差。
史可法原本是支持潞王,但是凤阳总兵马士英支持福王即位,甚至用上了威胁。
史可法身为南京兵部尚书,原本想为了顾全大局支持福王,然而恰在此时,天幕出现了,并且预告了清军后面的大屠杀。
“潞王!必须是潞王!”史可法看出马士英还要反对,一句话冷冷地怼回去,“若是清军俘虏我等,福王敢殉国尽忠吗?”
马士英还没说话,就清晰地看到福王瑟缩了一下。
马士英:“……”
你是真的废物啊!烂泥扶不上墙!
【不提这些气人的事,回到农业。】
玄烨:说是不提,你这一提,天幕下不知道多少汉人看得再次
对满清心生恨意。
可是让他否认都没法否认,
这时期离顺治朝没多久,
清军入关后大屠杀的幸存者还活着,但人口经历战乱后少了许多。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大力安抚,要拉拢汉人地方势力的原因。
再不安抚,全杀光了,治理一个光秃秃的中原,谁去种地,谁去养八旗子弟。
【康熙时期,康熙颁布圣旨,“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该政策实施新添人丁不加征丁银,从此政府只收地税,以1711年的丁数收定额丁银;】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实施“摊丁入亩”,该政策是赋税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把丁银加入地亩,从此丁随地起,丁地合一,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刺激了人丁的新增;】
【因为这两项政策,盛世时期,清朝农民的税务一度是历代最低的,在农作物产量丰富、税务轻松时,华夏人口突破了3亿。】
【虽然这样的一度,也仅仅是一度。
从乾隆末年开始,已经多出了额外的加派和勒索苛捐杂税,到嘉庆年间越来越频繁。】
弘历猛地一握拳:“仅仅是一度?”
乾隆是他的年号,天幕第一次说“康乾盛世”时期他就知道是在说自己。
但是每当天幕看起来像是要夸他时,话音一转,夸就变成了损。
这一次也不例外。
“末年就多了苛捐杂税,定然是那时朕年纪大了,官吏欺上瞒下。”弘历快速地找到理由,“这些奸诈的官员,朕果然还是得好好盯着!”
“人丁和田地合二为一?”嬴政有些心动,尤其是看到人口破3万万后,说不羡慕是假的。
但是很快,他自己摇摇头,否定了这个税务政策。
丁口税是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税钱来源,田地是固定的,但是人丁是可以不断增加的。
但“摊丁入亩”并不是每个朝代都适用。
高产的粮食,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缺一不可。
他们即使知道了,在当前的环境下,尤其是人丁少好几倍的情况下,并不适合改变。
不过可以记录下来,留着后人,等条件成熟了也可以有个参考。
【人口剧增除了因为土地政策,还因为高产粮食到了清朝时期的种植技术已经很成熟,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明清上面完美呈现。】
【前面说到了美洲来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番薯,高产油料作物花生,为什么没有另一个高产农作物土豆呢?】
【因为土豆突然在大明也出现过,但是因为不受重视很快消失,在清朝时期经由西方再次传来,而它更高的产量也带来了更高的人口。】
土豆最早在明朝的万历朝出现过,徐光启曾在他的《农政全书》中留下了一段简单的记录:“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发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
但是很快,伴随着徐光启在内阁次辅的位置上病逝后,土豆的身影也在大
明消失了。
一直到清朝康乾年间,直隶、京津等地的地方志中,偶尔有“土豆”
或者“地豆”
的身影;
到了嘉庆年间,土豆开始出现在四川贫民的餐桌上,被当地人叫做“洋芋”——这个“洋”字能表明,这个时候的土豆是重新从海外传来的。
道光年间,人口越来越多,洋芋作为救荒食物,开始朝山西、贵州、云南、陕西等地普及。
【后世学者根据二者的名字已经培养方式,得出结论:大明时期的“土豆”与清朝的“洋芋”已经不是同一栽培品种】
【大明的土豆来自美洲,是“安第斯亚种”,是来自美洲的原生品种;大清时期,欧洲人经过百年时间培育的新品种,是早熟“洋芋”,是已经被驯化改良后的品种。】
【为什么要重点强调这一点不同呢?】
【因为一个外来物种想要在本土适应生存,是需要专业的农业人员不断地选种、改良、耕种来慢慢驯化的。从大明没有驯化土豆也可以说明,大明对于农耕科技已经落后于欧洲。
当然,大清其实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集体被创的明清皇帝:“!!!”
朱元璋:“咱种了半辈子地,现在竟然说咱不会种地,到底该怎么种地你倒是说啊。”
朱元璋很想看看,后世所谓的“科学种地”到底有多科学。
前面看的那什么无人机什么小喷头各种机关,到底是怎么做得。
如果能够放出具体的制作图和制作工序,他被骂也觉得值得。
朱元璋愤愤:“你骂归骂,倒是多展示一下啊。”
朱棣惊恐地看着老爹:完了,老爷子被骂傻了,竟然脾气变这么好了!
【清朝乾隆时期,人口持续暴增。】
【清乾隆27年,人口突破2亿;乾隆55年,人口突破3亿。】
【这个时期,玉米成为“第六谷”,因为持续的大丰收,成为了主要粮食作物,被农民视为生命;番薯普遍推广种植,成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主粮。】
【放眼看向江山大地,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了11亿-12亿亩,比明朝增加了50%,粮食总产量比明朝提高了一倍多;】
【再回头看国库,国库盈余高达7000万两白银!这简直是汉唐也比不上的盛世!】
弘历被夸的喜笑颜开。
他超越了汉唐盛世!他的功绩无人能及!
在他前朝的胤禛、玄烨齐齐展颜。
“还不错。”玄烨看着儿L子,在猜想这个厉害的孙儿L是他那个儿L子的后代。
天幕都说过九龙夺嫡,如果太子稳赢也不会有九龙夺嫡的笑话,那么最后的赢家、和赢家的子孙又是谁?
“这个人口是不是太多了?人均耕地不够?”胤禛脸色严峻,看着自己记录下来的数据,脸上闪过一丝担忧。
【当乾隆帝沉浸在前所未有的三亿人口、多种高产量农作物的骄傲中,屡次下
江南夸耀功绩时,
??[]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就是华夏的人口学家,洪亮吉。】
大清的伊犁,洪亮吉茫然抬头:“人口学家是啥?”
他的同僚捅了捅他:“君直,天幕说得是你吗?”
洪亮吉点点头,又摇摇头。
名字听起来像,朝代也像,但是这什么人口学家是什么意思?
他的官职、他的文章都跟这没什么关系啊。
同僚们偷偷看着他谈论起来:“这个耿直到到处得罪人的家伙,会是天幕上的什么人口学家?”
“肯定不是,他只会天天骂贪官污吏,也不想想,他自己也是官吏的一员。”
“他要是留名后世,恐怕也是海瑞那种死硬派,哪懂什么人口学……”
洪亮吉知道同僚在背后说他,也不在意。
他是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职编修。嘉庆四年,上书针砭时弊说“士大夫渐不顾廉耻”“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激怒了嘉庆皇帝,差点被砍头,被发配伊犁。
在伊犁,因为他的性格耿直,十分匹配他的字“君直”,经常得罪人,同僚背后没少嘲笑他堂堂一榜眼被发配到这种地方。
但是洪亮吉自己心态还不错,就当做来伊犁旅游,最近还在写游记。
天幕夸的人到底是不是他,他的心态都很稳,并没有受太多影响。
【洪亮吉生活在康乾盛世的末期,也正是华夏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华夏人口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叛乱、灾荒和瘟疫后开始爆发性增长,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从乾隆十八年的七亩多降低到了嘉庆十七年的两亩多。
地少人多,意味着生产资料不够。
到洪亮吉时期,已经田地贵少,寸土寸金。
.
天幕放出了洪亮吉的《治平篇》《生计篇》,他在文中阐述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和其他生活资料的增长,还导致米、布因为短缺物价上涨。50年时间,米从每升6、7钱已经上升到了30、40钱,布每丈30/40钱上涨到了100、200钱。但是百姓因为田少收入反而降低,原来一个人能养活一家人,现在不可能了……”
“当百姓缺少田地,养不活家人,就会四处流荡,无业游民、饥民增多,社会会变得不安稳……”
【可惜,洪亮吉说得再有道理,乾隆帝表示:我不听!】
洪亮吉哈哈大笑。
这人口学家还真是他,这两篇文是先帝还在的时候的事了,但是丝毫不受重视还被贬官,想不到后世如此看重。
“竟然真是他!”同僚也不可思议道。
洪亮吉人逢喜事精神爽,笑得是满脸红光,在看到同僚们暗中或者嫉恨、或者不忿、或者突然变的谄媚的表情,心情更好了。
嗯,政务太无聊了,果然还是气气同
僚更有趣,看他们的表情比处理公务有趣多了,就冲这个,天幕夸他的好心情可以维持整一年了~
【5年后,西方另一位人口专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在英国发表《人口学原理》,提出了相似的理论】
【但是他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直接新成立了一门新的学派:人口学派】
【这便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马尔萨斯陷阱”
】
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人口对未来社会进步的影响:兼对戈德文先生、康多赛特先生和其他作者的理论进行评价》,这就是著名的《人口原理》。
在这一篇文章里,马尔萨斯提出了后世著名的“人口陷阱理论”
:
两个基本假设: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并且将保持不变。
两个级数: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呈算术级数增长;
一个适度:人口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三个命题,四点结论等等。
.
“换成华夏的话来说,就是要让人吃饱,还能让人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李世民细细咀嚼一番其中理论,“的确有一定道理。”
天灾带来饥荒,饥荒带来流民,流民不及时安抚就容易生乱,这是每个只要脑子不傻的皇帝都能知道的道理。
但是没想到,原来百姓不能正常娶妻生子也会动乱。
天幕曾经举例,说明清时期极端打压女性导致男女比例重度失衡后,娶不到媳妇的光棍也能造反。
以往皇帝们鼓励生育,不过是为了新增人丁,为了丁口税也为了更多劳动力,现在才发现,原来婚嫁还关系社会稳定,原来女人也能反抗。
长孙皇后安慰道:“陛下不用担心,天幕说贞观之治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不会有那些动.乱的事情发生。”
李世民想起天幕对他执政时期太平之治的夸奖,心情就是一阵愉悦,但是紧随着就想起了安史之乱,然后就……
“哎,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才好啊。”
【不同于洪亮吉的遭遇,马尔萨斯这篇文章发表后就得到重视,社会上开始对人口学进行探讨。】
1801年,英国政府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推动下,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得到了比较准确的人口数据,此后每10年普查一次,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
政府的人口普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负责普查的公务人员拿着几番对比后的数据表对着上司汇报:
“人口增长的太快了!从约150万-180万人口增加到250万-300万,这不仅是技术上产生了新的革命,人口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但是现在大型工厂比较多,人口都汇聚到了城里,阶层差距越来越大,底层工人生活更加艰苦,恐怕容易生乱……”
“所以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国内的不够,那就从
海外找!”上司们商议一番后,迅速制定了策略。
他们向当时在位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汇报:“尊敬的女王陛下,请允许我们,用东印度公司来弥补国内的不足……”
伊丽莎白一世作为一位野心勃勃的女王,毫不迟疑答应了下来:“为我打下新的领土来吧,我的勇士们!”
“是,女王陛下!”
伴随着大臣的行李和士兵的宣誓,英国磨刀霍霍向大清,开始了不断对外扩张、直到兵至大清的征途。
.
“这个东印度公司是大清现在的东印度公司吗?朕怎么记得大清的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玄烨记得,父皇顺治帝在世时,就有荷兰使者八年来一次,要与大清通商,但是被拒绝了。
但是天幕提到的这位女王创立的东印度公司,说它给大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个东印度公司是否也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有关系?
玄烨升起强烈的警惕心。
自从天幕说过清末的八国联军侵华,他对所有的外邦人都充满警惕,对外邦人的公司同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