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西北的平静(2 / 2)
大宋建立后,因为重视文教和印刷术的进步,所以唐朝的邸报发展成了朝廷的官方报纸,又称朝报。
基本上半月到一月可以出上一刊,内容包括刑部的律法实施情况、礼部的外交事务、兵部的军事调动,甚至皇帝的起居言孝朝廷的重大决策、官员的升迁罢黜等消息也有所涉及。
当然,这些信息都是严格审耗,首先是各个衙门上报到进奏院,进奏院选定内容后,还要交给三省的执政们审阅,这才能印出来,而且是作为内部刊物。
这样的朝报,消息滞后,而且毫无趣味性,所以民间慢慢开始出现私印版本,称为报。
报的内容就五花八门了,大多是实时的朝廷要事和朝政决策,不一定准,但因为是时事热点,所以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剩下的还有诸如税赋之类的道消息和官员们的轶事等等。
有些报甚至鼓吹自己有可靠的消息来源,所以连不少官员也暗中购买。
朝廷几次下令禁止,但收效甚微,大宋的商业繁荣,印刷业发达,这种暴利的买卖根本无法彻底断绝。
赵煦对苏过的要求有些不解,道:“朝廷已有邸报,何须再办,市井之间又全是流言,如何监管得了。”
苏过笑道:“邸报太慢,百姓想知道朝廷动向,也是人之常情,堵不如疏,与其让那些不实的传言误导百姓,不如由朝廷大大方方地告知大家。”
赵煦摇摇头,叹了口气,道:“眼下战事让朕揪心,哪里姑上这些,后面再议吧。”
“不然,”苏过又道:“官家担心,百姓也是如此,何不趁此机会,让大家知道前线的真实情况呢?”
赵煦皱皱眉,问道:“这样不会泄露机密吗?”
“官家考虑的是,”苏过答道:“但只要和邸报一样,加强审查就可以了。”
其实就算如苏过所言,往回传递的信息时效性已经很差了,再经过层层审查,等老百姓拿到报纸时,不可能还会对前线造成影响。
再根本也不会刊登诸如哪里增兵、哪里运粮的这一类消息。
赵煦这才点点头,表示官方的报纸会让进奏院处理的,民间的就先由苏过自己找人试试,可行的话后面再慢慢放开。
苏过领旨出宫,他有现成的印刷工坊和笔杆子,这事办起来也容易。
苏轼听后,赞许道:“叔党这个提议不错,有些事根本不用藏着掖着,痛快地出来,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爹爹得是,”苏过忙道:“印刷的事我这边可以安排,但写文章的事还得爹爹帮忙找些人。”
苏轼豪气道:“这个不在话下,你下内容,我来安排。”
苏过早就想好了,道:“内容就以两线的战事为主,北线主要是强调攻占了契丹数座城池和蔚州城下的胜仗,西线则突出鸣沙城死士的悲壮和放弃应理城的壮士断腕。”
这些事不算秘密,民间早就传开了,但掺杂着不少假消息,老百姓无法分辨。
苏轼点点头,兴冲冲地去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