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提取大蒜素(1 / 2)
蒸馏设备已经架设好,捣碎的大蒜也在烈酒里泡了许久,现在就只等着蒸馏了。
坦白说,杨延宜他自己也不确定能否提炼出大蒜素,可现在没有其他任何的办法,只有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在众人或怀疑、或不解的目光中,杨延宜将烈酒和大蒜泥一起,投入到蒸馏器皿中。
马汉是知道这位大人的本领的,当初已经死去的李二狗都能被他从鬼门关里硬生生的拉回来。
可其他的将领却都不知道,因为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在这个时代,有许多士兵因为受到创伤而浑身高热,之后就是死亡。
他们并不清楚病毒和细菌的存在,还以为是伤口受了风寒。
就连本朝开国国公徐达,也是因为背部长了一个脓疮,背疽破裂感染而死。
所以,戚金、秦邦凭他们都对杨延宜此举颇有怀疑。
按照他们的想法,此刻既然军粮和军备已经到手,最稳妥的就是立即召开军事行动,攻占定州以对建奴施加压力。
谁知大人竟派遣马汉前去,找皇太极借了这么一套酿酒的设备来。
这是不是有点太荒唐了?大战之际,放任大好良机不管,难道现在准备开始酿酒了吗?
因为日本随时会侵略大明,而他们认为皇太极绝对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
可杨延宜没有时间跟他们解释那么多,现在赵龙几乎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之内,早一分取得大蒜素,或许还能多一分机会。
等到火焰炙烤着蒸发器皿,冒出阵阵酒香味之时,戚金已经非常不满意了。
他认为杨延宜力排众议,没有去进攻赫图阿拉而是奔袭千里直奔镇江,的确充分展现了一个统帅卓越的战略思维。
一个将领如果很能打,率领军队打仗几乎是战无不胜,平时所使用的计谋也是精妙绝伦,那他顶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比如兵仙韩信。
纵观历史,韩信此人带兵打仗的能力,可以说是独一档的,无人能出其右。
但是,韩信却只能算是一位将领,离优秀的统帅还差得远。
他在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后,过早的站队刘邦。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当然是好事,因为这提前结束了秦末的纷争,但对于他个人而言,却是悲剧的,缺乏战略思维的。
而这也导致了日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并在长乐宫钟室死于妇人之手的悲剧。
可目前的这位青年,他却不是这样。
收复义州后,戚金和秦邦凭他们在一起闲聊的时候,也时常提起这千里奔袭的事情来,无不为之叹服。
因为一旦皇太极得以返回沈阳,那明军将彻底被限制在辽东,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去跟建奴死磕。
而稳定的朝鲜将成为建奴的大后方,训练水军整备船只,为日后出兵大明做准备。
而杨延宜千里奔袭镇江,彻底粉碎了皇太极的计划,而将他堵在了朝鲜境内,将沈阳和朝鲜的联系拦腰斩断。
如此战略构想,无论是他,还是大明朝的任何人,恐怕都是不及这位青年的。
尤其是他们攻占义州,得知了皇太极本人正在朝鲜之内的时候,这些将领无不一边感到后怕,而一边又为大明有如此优秀的统帅而庆幸。
但越是这样,戚金越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这位年轻的统帅,此刻正是大明最艰难的时刻,还远远没有到可以享乐的时候。
看着一脸紧张,观察着出酒口的杨延宜,戚金踏前一步,双手抱拳说道:“杨督师,现在还不到酿酒以享乐的时候啊!日本即将攻略大明,而建奴又在朝鲜虎视眈眈……”
他话还没有说完,却被杨延宜抬手制止了。
此刻杨延宜根本听不下任何的话语,他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出酒口上,时刻等待着。
戚金见到他苦口婆心的劝说,却被杨督师置之不理,也是来了火气。
他眼睛一瞪,就准备上前再次劝说,以避免这位拥有着大好前程的青年自毁前程。
王存孝却是拉了拉戚金的衣袖,在他耳边耳语了几句。
戚金一愣,脸上写着不可置信的表情,转头望向杨延宜。
杨延宜手里端着一个陶碗,放置在出酒口的管子下方,一滴、一滴清澈的液体,缓缓从铜管流出。
此刻,酒香越来越浓,在热气的作用下,充斥着整个厨房。
可是杨延宜眼见接了接了小半碗,碗内的液体依旧清澈见底,丝毫没有见到大蒜素存在的影子。
按照他的认知,大蒜素应该是一种略带黄色的油性物质,有着刺鼻的蒜味的,眼前的液体却哪里有半分大蒜素的影子?
戚金顺手取过那陶碗,放在鼻子底下一闻,伸手在碗里蘸了蘸,放在嘴里一尝,立马就知道了这是高度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