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钢铁猛男的奋斗(1 / 2)
如果说前面的内容还算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奥古斯特并没有明确的指出真正的敌人,在这个时代,君主和贵族已经不再拥有绝对的优势,他们虽然是特权阶级,到那时在国家战略方面能够做出的干涉十分有限。
即使是德国这种名义上的绝对君主国家,奥古斯特也不能直接修改宪法,还必须走一套完整的流程,虽然决定权在于君主,但立法权在于帝国议会,这就是目前欧洲最强大的一个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
而在书中,苏维埃俄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终结了沙皇的统治,俄国的临时政府也倒台了,但在大部分读者眼中,红军攻克冬宫并不是无产阶级最终能够成功夺权的理由,他们普遍会认为是外面的敌人打到了圣彼得堡,所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迫迁走了,而苏维埃俄国是摘桃子的那个。
但随着苏波战争结束,苏维埃俄国对白色俄国的反攻也正式开始了,白军比起红军本来有很多优势,他们有更专业的军官,比如科尔尼洛夫和阿列克谢,甚至还有协约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即使白军有这么多优势,他们的队伍仍旧越打越少。
而红军这边虽然条件艰苦,忍饥挨饿,但他们心怀难凉的热血,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战斗之中,红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曾经被剥削的农民和工人都反过来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最终红军打赢了这场战争,一帮工人在城市中振臂一挥,全国同时响应,无产阶级推翻了封建的罗曼诺夫王朝,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打赢了立国之战,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许多读者都被书中波澜壮阔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革命篇章吸引,而在苏维埃的首次代表大会上,苏维埃俄罗斯伙同其他几个民族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政权,正式名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苏联成立后,欧洲各国都因为世界大战的原因无力干涉苏联,苏联也由此得到了一段比较和平的喘息时间,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此后的几年时间过后,欧洲一度爆发了数起无产阶级革命,但最终这些革命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
只有俄国革命成功了,约瑟夫对世界革命产生了质疑,他也意识到俄国革命几乎是不可复制的,其中如果有一步走错了,那好不容易的革命成功又将会付诸东流,他不能容许这种事情发生。
比起对外输出革命,他更加关注本国的建设,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苏联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于其消极的等待世界革命,或者不顾内外环境强行输出革命,做出没有意义的牺牲,还不如优先建设好苏联。
俾斯麦知道,这是奥古斯特又夹带私货了,她曾经研究过社会主义,这点俾斯麦还是知道的,但是奥古斯特并不认可对外输出革命的观点,她将自己的想法掺杂进书中,从某种角度上,她展现了一个上位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看法。
与之相对的是不断革命论,在书中这是托洛斯基的观点,俾斯麦怎么都觉得这是在内涵卡尔,毕竟她虽然不认识托洛斯基,但她的确认识卡尔,就是那个天天在莱茵报怼天怼地怼空气的编辑,最近还跑到日内瓦搞事情,俾斯麦也没太管他,但还是有点期待他看到约瑟夫系列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约瑟夫和托洛斯基同样都是有能力的人,但是性格不同理念不同的他们完全无法忍受对方将自己倾尽毕生的心血带向一个自己认为是错误的方向,这也为后来两人激烈的斗争埋下伏笔。
弗拉基米尔意识到两人决裂带来的危害,但他已经没有时间阻止他们了,在他死的时候,距离最高权力最近的二人位高权重但却水火不容,而他们的政治斗争极其残酷。
最开始的约瑟夫并不能与托洛斯基抗衡,托洛斯基占据绝对的优势,他是红军之父,在军队中有广泛的支持,但是托洛斯基在党内的人缘奇差无比,苏联成立时的六位核心委员有四个都被托洛斯基批判过。
所以当时的苏联也被分为两派,托洛斯基派和其他派,托洛斯基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同时跟这么多人抗衡,约瑟夫合纵连横,利用多年的斗争经验,拉一派打一派,最终成功的站到了最后,成为了苏联的最高权力者。
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发现情况不对劲了,约瑟夫成为了政治局唯一的领袖,其余所有布尔什维克元老不是死了就是被开除党籍,流放出国,约瑟夫成为了苏联唯一的统治者,党内大部分反对的声音都消失了,新政治局选上来的领导都是约瑟夫的亲信,他们围绕在约瑟夫的身边,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出现了委员会成员自己批评自己,抬高约瑟夫地位的诡异场景。
而且有一个很巧的事情,奥古斯特当年也是这么干的,公开跟奥古斯特唱反调的人基本上也领了盒饭,不是去了非洲,就是去了东南亚。
约瑟夫也敏锐的察觉到战后的国际社会是不稳定的,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它并不满足于社会现状,并且德国的核心工业并没有被摧毁,而在它的南方,奥匈帝国被拆分,东边的波兰又积贫积弱,德国很有可能发动新一轮的战争,而苏联要想在不利的世界局势下翻盘,那就必须尽快的完成工业化,然后在下一轮的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
此时正是1931年,某个落榜的美术生都还没有走上高位,世界正在经济危机当中,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约瑟夫知道重工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重工业,苏联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武器,所以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便在下一次的大战中取得优势。
那问题是钱从哪里出,约瑟夫将矛头指向了农民,可以通过计划经济,政府强制调控物价,靠低价收购农产品,再向农民倾销工业品,将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利润投入到工业去,这个计划唯一的缺点就是要牺牲农民的利益。
但约瑟夫不管,他的思路从一开始就很清晰,苏联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的完成资本的积累,再拖几年欧洲国家就打过来了,为了政权存活,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也包括农民的利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殖民地掠夺资金,但苏联没有殖民地,或者说俄罗斯最大的殖民地就是俄罗斯本身。
但约瑟夫不是没有考虑农民的情况,他认为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在未来反哺农业,这是短期的牺牲,却能带来长期的收益。
而这条道路的收益也是十分恐怖的,短短五年之内,国民收入增加了8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79%,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18%,这种程度的涨幅堪称离谱,前所未有。
奥古斯特作为负责经济和工业化的,德国体制的设计者,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国家工业化的难度,德国经济涨幅最恐怖的时候,年增长率也不过百分之十五左右,这还是把东瀛给算进去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