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宣化变迁(1 / 2)
宣化已经成了京畿周围最大的城市,它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只是空气中有黑粉尘味道,让齐然有种穿越到90年代的感觉。
叮叮当,一辆电动汽车在不远处停下。
“巡阅,这是今年刚上的电动公交车,每车一次充电可以行驶一百公里,专门用来跑宣化和武恒城的城际交通。”见齐然好奇,塞北民政厅长陶白白介绍道。这是尼古拉公司的新品,城际交通让武恒城和宣化融为一体。
“那原来的那些牛马交通车呢?”齐然关心才一年时间这些牛马交通车主收不回成本。
“转到村村通了,他们专门跑乡村到公交站点的活计,虽然辛苦点但不比以前挣得少。”陶白白不像齐然四处征战,这些工作都是他亲手抓的,当然如数家珍。
“人力车呢?胶皮呢?”齐然记得宣化以前是有人力车的。
“咱宣化有自行车厂,稍微有点钱的双职工家庭都会有自行车,有的人家里还有两辆。”陶白白解释,因为宣化的工厂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而巡阅府名下的工厂做出了表率,那里工资高还不拖欠,倒逼其他厂家也要善待工人,不然就招募不到工人。如此良性循环,这两年宣化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中产阶级。
“那一群人是干什么的?”齐然准备在陶白白的引领下视察烟囱山的钢铁厂,忽然发现城外有一群衣衫褴褛的人,被几个穿西装举小蓝旗的人引领着。
陶白白正在帮齐然开车门,扭头一看哈哈大笑。
“这是陕北那边今年大旱,我让他们过来以工代赈,工人过来干活预支一个月工资的口粮给他们家里,我们在当地设置灾棚给他们家属过活,工人工作三个月,我们会帮助他们加入乘坐火车来宣化生活,他们会成为宣化的新居民。”针对塞北三省人口稀少的问题,陶白白设立了救灾处,四处招抚无家可归的流民。
“宣化这边如何安置呢?”齐然担心流民到了以后的生活。
“早在去年在徐小姐的设计下,我们盖了流民宿舍(对外称义舍),六人一间上下铺,自来水,厕所,洗澡间一应俱全。可以容纳六万居民。”陶白白指着一处红砖楼群向齐然说道。
“哪些厂会要这些人?”在齐然看来这个时代干工人至少要有一定文化。
“现在哪个厂都要人,现在南北两面的生意都不错,列强也优先采购宣化的产品,商人们都说机器一响黄金万两。”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因为齐然和温莎、高卢、花旗、扶桑都有交易,导致各国都想在经济上绑定宣化,一下子热钱涌入,宣化城日新月异起来。
“流民能干工厂的活?”齐然见陶白白没有回答到要点,单刀直入的问道。
“流民到厂先干力工,然后晚上会有传习班,教力工干技术活,这样他们都有钱赚。”陶白白对齐然讲述起引进流民的安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