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我有一计,可除流民(1 / 2)
公孙康二人向太守府赶去。
此时东莱郡太守府中,太守唐川与长史李数,郡尉刘高正在议事。
“如今流民四起,可如何是好?”唐川着急的问二人,他的官职乃是买来,胸无点墨,并无太多能力。
如今虽然开设粥棚,但东莱的粮食储备也不多,唐川不敢多设,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长史李数和郡尉刘高都是本地大族出身。
刘高为人残暴,“乱民为匪,直接抓起表功。”
原来之前官府悬赏的贼子是五万钱一人,在流民遍地走的现在,赏钱已经降到了五百钱一人。
刘高家中的族兵,此时一部分居家防御,一部分在外捕捉流民。
唐川皱眉,现在的郡城大牢已经人满为患,他不愿意再抓捕这些,之前还是流民的贼寇。
并不是因为他良知发现,而是贼寇太多容易产生暴乱,一旦暴乱倒霉的还是自己。
长史李数幽幽说道:“不若赶到北海国,派遣郡兵赶走流民。”
唐川反驳道,“那他们不会再赶回来吗?”
李数不言,对他而言,流民暴乱并不会影响什么,家中根基深厚,流民突破不掉。只要不死在他门前,他都不会管。
还是那句话,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态度。
身处于郡守的唐川,自然是想让郡内没有暴乱,而身为大族出身的李数二人,则更多的关心自己家族的利益。
在他们看来,流民爆不爆乱没有关系,之前还管一管,低价买入田地,使他们做为自己家中的佃户或者长工。
当自己家中的土地已经有人种之后,他们也放任不管,当农民成了流民,他们的田地因为没人耕种也逐渐荒芜。
这也就是农民产生的一个死循环,发生天灾,官府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农民只能被迫出卖自己赖以维生的土地。、
幸运的可以在地主家做佃户或者家奴,悲惨的就只能沦为流民,等待官府的救助。
唐川无奈,手下二人也不言语,其实李数二人有解决办法。
他们家中都有数个粮仓,城中的粮店也有他们两家开的,只需要协助官府施粥,稳定住这些流民,再等待京城的赈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他们也知道,如果自己家族出粮,粥棚变多,那流民问题确实解决。
但如果京城的赈济没有发下来,那东莱的粮仓肯定不够,自己等人将要负担流民的吃喝拉撒,否则聚集在一起的流民,真的可能发生暴乱。
公孙康在路上,也缕明白了这些问题,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劝说李数,刘高等人,放出一部分粮草,让流民能够有希望坐船到辽东。
这就是他此行的目的。
在府中呆坐的三人听闻有人求见,称能解决流民之事,唐川大喜,忙叫其入府。
唐川见来的是公孙康二人,笑容一滞,“你们两个掺和什么?”
公孙康弯腰:“为流民一事而来。”
刘高嗤笑,“黄口孺子,大言不惭。”
公孙康没有生气,“刘大人,汝为齐悼惠王之后,汝叔祖荣公在世之时,一钱太守的称号名传天下,贤名远扬,怎么到你这里,对百姓怎得心冷至此。”
原来,东汉末年有两个刘宠,其一为陈王刘宠,这个后文咱们会着重写。
其二则为一钱太守刘宠,乃是刘岱,刘繇兄弟俩的叔叔,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后人。为人清廉朴素,乃是东汉一大贤臣。